工商社論》防疫保單之亂帶來的考驗與反思

從2020年初就正式引爆的新冠病毒疫情,迄今已將近屆滿兩年半,但全球疫情不只未見緩解,原來被視為是控制疫情蔓延「模範生」的海峽兩岸,近幾個月確診人數卻出現「報復性」的增長。以對岸而言,不只多個省市地區紛紛「淪陷」,連首善之區的北京和上海也無法倖免,只好採取高規格的「封控」措施。結果除了嚴重影響兩市居民的生活作息之外,更因「原料運不進來,產品送不出去」的「外溢效應」,使得全球各國的經濟動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影響!

而在台灣,除了也無法倖免於對岸「封控鎖國」的地緣影響之外,過去兩年來中央防疫中心採取「類鎖國」的嚴密隔離措施,讓境外移入與本土確診人數,繳出近乎「清零」的漂亮數字,也成為各國艷羨的「美麗島」。然而,正所謂「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邇來衛福部門公佈的確診人數,卻已出現跳躍式的增長,到了5月11日總確診人數更是已經正式突破50萬大關!

除了「疫情清零」的好景已經不復見,在台灣自然也出現了不同層次與領域的亂象。包括疫情剛引爆時,社會大眾急於想要打疫苗,卻才驚見台灣新冠疫苗的儲備供應遠遠不足的「疫苗之亂」。而近月來確診人數爆增後,民眾才又驚見,原來想要買個快篩試劑,同樣也陷入嚴重供不應求的「快篩試劑之亂」!

關於這兩波的亂象,容或可以歸責於衛福防疫相關部會所宣稱的「超前部署」,原來竟是如此的經不起新冠變種病毒的考驗。但是民眾為了自保,除了想方設法打疫苗,買快篩試劑之外,基於風險管控的理性需求,自然也期待透過購買保險以降低疫情所帶來的災損。從而,保險業者在嗅出市場有此一需求下,包括產險業者以及壽險業者,近兩年來乃競相推出不同款式的防疫保單,並迅速成為最受歡迎的保險產品。

廣告

回顧壽險、產險業者快速推出防疫保單的心態本就可議,尤其其所設計相對低廉的保費及寬鬆的給付條件,在去年正式推出時,甚至一時出現民眾大排長龍前往保險公司投保防疫險的盛況。而對業者來說,之所以設定如此具吸引力的防疫保單,自然是源於當時台灣確診人數寥寥可數的偏誤認知,以致疏忽應有的風險意識,認為只要能賣出保單,就可以發一筆疫情橫財。

然而,正所謂「計畫趕不上變化」。比較近幾個月來台灣疫情轉趨嚴峻,確診人數逐日快速飆升,這時候保險業界才大夢乍醒。眼見爆量出售的防疫保單,不止會使公司由盈轉虧,甚至還要面臨公司能否存續的終極考驗。於是包括壽險公會、產險公會,連日來仍不斷喊話,包括主張保戶如要申請理賠時,一定要有醫療院所開立的書面診斷證明,以減少無症狀者搭便車申請理賠等風險。

分析保險業者所提出的種種對保單資格和理賠給付的質疑,說穿了自然是希望能夠減輕保單理賠所帶來的嚴重虧損。但是這種不甚合理的訴求,甚至連屬於保險產業「外行人」的衛福部長陳時中也看不下去。他在9日以疫情指揮官的身分,在立法院衛保委員會答覆委員質詢時,就直白的指出:防疫保單基本上是一種保險合約,同時並須經金管會核准才能販售,因此保險業者本來就要有照合約履行的義務。他並進而呼籲保險業者應遵循法規,以免造成民眾恐慌。

在此同時,金管會保險局長施瓊華則是怒斥保險業者針對防疫保單理賠機制所提的「五個沒有」說詞,並指出現階段應該是保險公司靜下心來,想辦法如何依契約精神理賠,而不是一直對外放話,找藉口不想理賠。然而眼見防疫保單之亂仍在延燒,緊接著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也只好親上火線,除了強調希望在醫療資源、保戶權益及保險業損失控制上,能夠取得平衡之外,並提醒保險業者要謹防引發民怨,讓保戶失去對金融業的信心。

沒有錯,部會官員針對「防疫保單之亂」所提出的諄諄之言,希望相關業者要顧全長遠的大局。正如黃主委的提醒,個案的「財政赤字」可以改善,但如果出現「信任赤字」就難以彌補了!除了期待相關保險業者應該信守承諾而不應片面毀約之外,「承諾」本身不正是當前熱門的ESG中能否落實治理效能的檢驗指標,無疑也將是包括企業公司治理或政府施政治理良窳的關鍵指標了!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台積赴日設廠拍板 化工股沾光
大成大手筆 大陸蚌埠建新廠
核四剩餘空地 火力電廠列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