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一觸即發的對中貿易戰 有可能逢凶化吉嗎?

歐盟6月12日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比亞迪等課徵懲罰性關稅,貿易保護大戰,似乎一觸即發。圖/本報資料照片
歐盟6月12日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比亞迪等課徵懲罰性關稅,貿易保護大戰,似乎一觸即發。圖/本報資料照片

歐盟在6月12日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比亞迪、吉利汽車、上汽集團課徵17.4%至38.1%的懲罰性關稅,加上美國拜登總統早前提出對中國電動車課徵100%的關稅,以及加拿大等國準備跟進美國與歐盟,也對中國電動車課徵懲罰性進口關稅,西方國家高築貿易保護的關稅壁壘,逼迫中國必須採取相應的反制措施,一場捲入所有七大工業國家(G7)的貿易保護大戰,似乎一觸即發。

不過,中方至今仍然極為克制,沒有立即反擊美國與歐盟的貿易保護關稅,我們觀察到的訊息顯示,北京當局顯然在規劃更為細緻的反制方案,並且藉由擬訂報復方案的時間窗口,壓迫歐洲、警告正要跟進的加拿大,藉以取得更為有利的貿易談判條件。如果中方以電動車為談判籌碼,採取個別擊破的談判技巧化解全面與西方衝突的風險,未來不只中國電動車有望行銷全球,更有機會避免一場全面貿易戰的危機。

如同各界所高度憂慮,美國與歐盟啟動電動車懲罰性關稅,非常可能成為引爆全面貿易戰的引信,不只涉及的國家眾多(光是歐盟就有27個國家),而且因為各國與中國貿易的核心產品不同,有可能從電動車擴大至更為廣泛的工業與農業產品,蔓延成為全面性的貿易大戰。這無疑是全球化貿易體系最大的一次危機,而且一旦開打,高築的貿易壁壘勢必導致供應鏈壅塞、貿易秩序混亂、爭端事件大增、終端消費價格上漲等亂象,嚴重傷害全球經濟安全運行。

面對西方國家步步進逼,中國自然不可能任人宰割,根據《環球時報》報導,中國汽車製造商近日呼籲北京當局對進口的歐洲汽油車提高關稅,作為對歐洲限制中國電動車出口的報復措施。這是商務部召集上汽、比亞迪、寶馬、賓士、福斯及其保時捷部門,以及史特蘭提斯汽車(Stellantis)和雷諾等法國廠商同台的一次閉門會議,商務部找來多家德法大車商開會,顯然意在傳達不滿的訊息,但也透露還有談判的空間。

廣告

在另一方面,德國則派出身兼聯邦副總理、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的哈貝克(Robert Habeck),前往中國傳達歐盟執委會副主席杜姆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的口信,表示歐盟將和中國針對關稅展開具體談判。哈貝克沒見到國務院總理李強,而是由商務部長王文濤在上海接見。緊接著,中國商務部就在22日發布新聞,說明王文濤與杜姆布羅夫斯基斯已舉行視訊會談,並敲定將就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案展開磋商。

其實,中國電動車進入歐洲市場,除了整車輸入之外,還有「合資」的機會,鮮少被注意到的是,即使在歐盟懲罰性關稅劍拔弩張的前夕,比亞迪汽車仍然在6月6日,盛大開幕了位在巴黎香榭大道的旗艦店,與比亞迪關係深厚的代理商和諧汽車,依照既定的計畫開拓法國市場。比亞迪與歐洲政府進行了細緻的談判,也是這次歐盟課徵比亞迪最低懲罰性關稅的原因。

另外總部在浙江杭州、香港股票上市的「零跑汽車」,也已與義大利飛雅特、法國寶獅(PEUGEOT)的母公司史特蘭提斯汽車合資在波蘭設廠,生產小型電動汽車;而吉利汽車則與西班牙EBRO-EV合資,在巴塞隆納開發電動車。

過往50年,歐洲汽車以較高的製造與行銷能力,與中國各省國營企業合資生產、在中國銷售的模式,如今有機會反轉成中國汽車提供技術,歐洲政府提供優惠政策與市場的新模式。中國電動車擁有優越的技術與生產效率,避開整車貿易直銷,轉為與歐洲各國合資的模式進入歐洲市場,也為當地創造就業與商機,無疑是值得雙方考慮的雙贏選項。而歐盟祭出的關稅壁壘,正好也為中國與歐洲合資創造更有利的商業機會。

當然,化解貿易戰的鑰匙還是掌握在德國汽車廠的手中,賓士、寶馬與福斯多年來投注數以百億歐元的資金在開發電動車,試圖掌控歐洲與全球的電動車話語權,如今不論技術或者市場開發都顯然落後於中國競爭者,寶馬、大眾與賓士至今仍未表達與中國車廠在海外合資的意願。

德國與中國兩大汽車製造業龍頭,如何藉由談判找出互利雙贏的方案,跨過歐盟設下的懲罰性關稅門檻,應該是化解貿易大戰危機的關鍵。哈貝克緊急前往中國傳達協商談判的訊息,而北京也暫時沒有扣下反擊的板機,雙方還有時間進行實質的協商,一觸即發的全球貿易大戰,仍然有逢凶化吉的可能。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大成大手筆 大陸蚌埠建新廠
新冠疫情升溫 西安緊急封城 恐衝擊半導體、汽車產業…
遠傳成立5G元宇宙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