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薪資中位數應公布金字塔頂端的統計

薪資差距逐年擴大,薪資平均數難以反映國人處境,相較下中位數更接地氣一些。圖/本報資料照片
薪資差距逐年擴大,薪資平均數難以反映國人處境,相較下中位數更接地氣一些。圖/本報資料照片

主計總處將在11月30日公布2022年薪資中位數,薪資中位數的發布,源於薪資差距逐年擴大,薪資平均數已難以反映國人的處境,而每月所公布的薪資偏偏又都是平均數,以致每回一公布,總遭來各界揶揄,認為政府是活在平行世界裡,國人所領的薪資哪有這麼高?

沒錯,平均數容易受極端值左右,會有這麼多人覺得平均薪資高不可攀,必定是有極端高薪者加入平均的行列。為此,各方倡議要主計總處編算中位數薪資,中位數是把800多萬名上班族依薪資由低而高排序,取位於中間的那一位,以2021年而言,取的就是排序第406萬名這位上班族,他的年薪(經常性及非經常性薪資)50.6萬元就是薪資中位數,遠低於薪資平均數67萬元,中位數顯然更接地氣一些。

從主計總處試編2009年算起直到2021年,台灣的中產階級薪資與極端高薪族群的差距逐年擴大,2009年領不到平均薪資的人數占比只有61.6%,但是2021年已升至68.3%,領不到平均薪資的人口愈來愈多,這些年產業結構、就業型態的改變應是主要原因。長期以來,中位數薪資成長緩慢,薪資平均數成長快速,近十年(2012~2021)前者成長14%,後者成長21%,而後者之所以能快速成長,正是源於極端高薪族群,長此以往,貧富差距焉有不擴大之理?

有一點必須明白的是,平日裡我們談所得差距是把僱主也拉進來比,而這裡薪資中位數,統計範圍只有受僱者,如果連受僱者薪資所得差距都逐年擴大,那麼,加進僱主後的所得不均情況,自然是更加嚴重了。對於主計總處近年公布薪資中位數,以讓各界了解薪資分布情況,此一努力值得肯定,惟在本次發布之前,我們仍有底下四點建議:

廣告

第一、公布金字塔頂端的薪資分布情況:2016年首度編算薪資中位數,尚無大數據,為獲得這項數字,主計總處是以「人力運用調查」家戶面資料排序,再輔以廠商面的「受僱員工薪資」非經常性薪資,才得以估計出來,如此能估出中位數、十等分位組之分界點已屬難得。然而,如今編算方式已變,薪資中位數已運用綜所稅、勞退等大數據編算,在資料更充份的情況下,若還只是估到十等分位組之分界點,就說不過去了,起碼應估到20等分位的分布情況,讓各界了解前5%、甚至前1%金字塔頂端的薪資分布情況,這樣才有助於了解這些年平均數與中位數愈差愈大的原因,也有助於政府日後的施政。事實上,財政部依據綜所稅檔的所得分配資料,早已公布到20等分位了,年年如此,主計總處自應比照。

第二、統計範圍應擴至軍公教族群:過去估計薪資中位數係運用「受僱員工薪資調查」,而此調查不含公務員,因此未納入統計範圍,然而如今已運用大數據,自應把軍公教人員也納入估算,如此統計的上班族就不只是800多萬人,而是900多萬人,所估得的薪資中位數才更完整,此外,也可以由此了解公、私部門的薪資變化,有了這些資料,政府日後為軍公教加薪也更有依據。

第三、要發布更多的交叉分類統計:薪資中位數的估計,運用了多份大數據,主計總處可以讓薪資中位數依年齡、產業別交叉統計,也可依產業別、學歷交叉統計、也可依企業規模與行業別交叉統計…,如此可以獲得許多有用的資訊,現行發布的中位數資料只依年齡層、產業別、性別、企業規模別、學歷個別統計,所釋出的資訊有限,編過統計報告者都明白,交叉分類統計可以得出許多重要的資料,多數統計報告也都這麼做了,值得借鏡。

第四、發行薪資中位數統計年報:自2016年公布薪資中位數以來,主計總處只以新聞稿的方式呈現,自2017年運用大數據之後新聞稿由9頁增至2021年的20頁,資料充實不少,可惜仍未編成年報,若能如前面的三點建議,進行更多的交叉分類統計,甚至納入軍公教,則內容極為充實,應可逐年印行薪資中位數統計年報,為歷史留下見證。

我們認為,主計總處自2016年來所發布的薪資中位數統計,逐年精進,內容愈趨精采,對於我們了解所得分配有莫大的助益,非常值得肯定,只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編得寥寥20頁的新聞稿,未免可惜。盼望主計總處能從專業的視野,逐年擴充這份統計,以讓薪資中位數統計一年編的比一年好。這個改變,就從今年開始吧!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美經濟重啟 Nike財報超預期
倒數剩六天 內資拚作帳
第三代半導體 黃金陣容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