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與其憂罹荷蘭病 不如設法擺脫「小國症」

台灣有「科技島」的響亮名號,但從另一角度觀察,其實許多學者專家頗為擔憂不斷指出,產業結構集中電子資通領域,將讓台灣經濟陷入「荷蘭病」。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有「科技島」的響亮名號,但從另一角度觀察,其實許多學者專家頗為擔憂不斷指出,產業結構集中電子資通領域,將讓台灣經濟陷入「荷蘭病」。圖/本報資料照片

眾所矚目的財經新內閣日昨出爐,從經濟部、國發會到數位部,新首長均具備深厚的科技背景,從正面思考,恰與台灣「科技島」的響亮名號相稱,但從另一角度觀察,卻不免令人有「重科技輕傳產」的疑慮。回顧過去30餘年以來,晶片製造在政策支持下一枝獨秀,甚至被譽為促進經濟成長的「護國神山」。不過,在晶片製造聞名於世的背後,其實許多學者專家頗為擔憂不斷指出,產業結構集中電子資通領域,讓台灣經濟陷入「荷蘭病」(Dutch disease)之危機。

亦即台灣晶片製造蓬勃發展讓經濟持續成長之同時,卻又衍生例如:房地價格飆揚、職業(科技與傳統製造業、生產性與消費性服務業)薪資落差加劇等許多負面影響,在無形中讓社會的對立更加惡化。此意味著,未來台灣在產業發展策略上,必須避免因產業結構過度傾斜而爆發荷蘭病,甚至需要降低為保護「護國神山」壯大而犧牲其他產業發展。

儘管部分學者專家認為,台灣傳統產業出口年增率,與全球市場進口年增率之動向同步,加上附加價值率不斷上升,其競爭力沒有下滑。至於近年以來傳統產業薪資較科技產業之漲幅為低,反映其勞動需求減少,與1960~70年代荷蘭呈現的經濟陷入衰退不同,或是薪資持續上漲相異,台灣經濟沒有荷蘭病現象。然而許多學者專家則是指出,台灣長期以來依賴少數產業結構型態,極易因全球環境劇變,而衝擊經濟成長。

依據世貿組織(WTO)資料統計顯示,以土地和人口為比較,台灣屬於小型經濟體格局,雖國內生產毛額或製造產品出口在全球排名上可以位居前30大國或前20大國,屬於大型經濟體樣態;但卻又無法忽略的是,台灣受到先天資源不足,市場規模狹小等條件限制,不但產業難以多元發展,而且對外貿易極易依賴少數領域。也就是說,從台灣經濟發展過程的角度加以觀察似乎可以發現,與其憂罹荷蘭病,不如說患「小國症」。

廣告

其實,從出口市場與產品的比重觀察,或是以海外投資金額及生產據點的比重分析,台灣是呈現高度集中的病症。在學理上,集中程度過高,誠如將全部的雞蛋放置一個籃子,讓經濟極易遭到高度風險的威脅,甚至讓產業無法因應外在因素之衝擊。不過,更加值得重視的警訊是,上述四項高度集中現象皆與中國大陸緊密關聯,誠如《經濟學人》期刊指出:在美中對抗嚴峻格局下,「台灣是全球最為危險的地方」。

無庸置疑,台灣經濟面對上述小國症所呈現的警訊,極有可能因突如其來外在衝擊而陷入危機,此時此刻是政府針對小國症下藥的機會。在此同時,我們或將可以借鏡學習荷蘭於1960~70年代遭到經濟病症衝擊後,不但致力投入結構改革,而且積極利用既有產業基礎發展更具有競爭利基的領域,讓經濟擺脫病症順利成功轉型之經驗。

其中,在製造業方面,雖僅占其GDP的2成,但以環境永續、城市治理為前提,同時以追求技術升級、設計創新為目標,培育出包括:飛利浦(Philips,電子)、安科智諾貝爾(Akzo Nobel,化學)、聯合利華(Unilever,消費品)、艾司摩爾(ASML Holding N.V.,半導體製造相關設備)等全球著名跨國企業。

在服務業方面,利用地理位置於歐陸前緣的優勢條件,推動包括:歐陸第一大的鹿特丹港口及第四大之阿姆斯特丹機場利基從事流通轉運。至於在農牧業方面,則是透過資本密集加入科技元素進行高值升級,打造包括花卉、酪農產品輸出,成為全球第二農業出口大國。

相較之下,台灣儘管已培育全球領先地位的晶片製造產業,然而卻又因過度獨占資源,而被迫犧牲其他產業資源。由於台灣屬於小型開放經濟體系,市場需求難以達到經濟規模,上述荷蘭利用既有產業基礎,配合地理位置優勢條件,加上連結科技積極發展如:電子、石化、綠能、物流、運籌、農業出口聞名世界,在數年內成功轉型,擺脫之前經濟過度依賴石油出口所爆發的病症實例,在全球中難以找出更適合台灣借鏡學習的典範。

很顯然地,近年以來台灣經濟過度集中晶片製造在內少數科技產業出口,雖扮演拉抬經濟持續成長,但卻又同時進口其所缺乏之生產資源,呈現為他人經濟作嫁之現象。亦即我們期待新任財經首長未來在經濟政策規劃思維上,與其憂罹荷蘭病,不如從更加全方位、前瞻性的角度勾勒擺脫「小國症」的大策略,藉此吸引更多跨國著名企業前來投資重要原材料、關鍵零組件產業,在促進科技產業完整發展的同時,兼顧推動傳統產業創新轉型,進而扭轉已傾斜失衡發展的產業結構,別無其他選擇。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全球伺服器出貨升溫 TrendForce:明年看增5%
投信拚作帳 五檔最愛買
立院送冬至大禮 降稅 延至2024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