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工研院2.0版的想像與契機

工業技術研究院今年成立滿50周年,蔡英文總統日前親自出席院慶典禮,並公開表示50年來工研院從無到有,帶領台灣蛻變為技術導向的高科技大國,不只是台灣之光,更期許工研院能夠走在時代尖端,幫助掌握先機、強化國際競爭力,讓台灣之光繼續閃耀世界。展望下個50年,工研院2.0版應該如何形塑,才能與時俱進,繼續發光發熱?

50周年院慶當天,除了國家領導人給予高度肯定之外,更難得的是,包括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孫曉雅、英國在台辦事處代表鄧元翰,以及日本台灣交流協會代表等也都特別參加此一盛會,凸顯出半世紀來工研院團隊持志不懈地創新研發績效,在國際間也備受重視與肯定。

緣是,蔡總統也在慶典現場,親頒「創新傳承成就產業」的榮耀獎盃給予包括張忠謀、孫震、史欽泰等歷屆董事長、院長們,以感謝他們無私的貢獻,奠定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基石,進而讓台灣於資通訊、光電顯示、碳纖維自行車等領域,創造世界領先地位的產品。

進一步省思工研院做為由政府出資成立的非營利組織型態之科技智庫,過去50年來面對多變的主客觀環境淬鍊,能夠一步一腳印地耕耘,積累出這麼一條讓台灣得以引領國際科技創新發展的「康莊大道」,以張忠謀、史欽泰等為首的歷屆領導群體,獲頒榮耀獎盃,也算是功不唐捐的應有回報。

然而除了工研院運營團隊的無私奉獻之外,追源溯本在半世紀前倡議設立工研院這種科技型智庫組織的執政團隊,包括當時的經濟部長孫運璿、財政部長李國鼎等人的高瞻遠矚,自然更不容輕忽。而在當年台灣仍處戒嚴時期威權體制下,如果未能獲得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的認同首肯,工研院勢必也難以邁出第一步。

廣告

回顧工研院當初得以創建的時代背景,也就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台灣先後遭逢被迫退出聯合國,與日本、美國斷交的衝擊,以及因釣魚台主權之爭遭美日雙方私相授受,進而引發在台灣的大學生,以及在美國各地的台灣留學生奮起抗議國際強權的不公不義。隨後遍地烽火的「保鈞運動」,在求助無門的悲情下,反轉而成為對執政當局的失望與不滿。

為了化解本意為愛國保疆的「保鈞運動」,不致轉化成對當時執政團隊合法性的質疑與挑戰,遂導引當時的執政團隊,不止快速啟動「十大建設」,開啟台灣產業升級轉型的大門;同時也透過每年暑假舉辦「國建會」,廣邀海內外精英學者,集思廣益如何導引台灣逐步走上政治民主化、產業升級與國際化的改革大業。進而並吸引在海外學有所成的精英份子,啟動一波波返台教書或創業的新風潮。

包括曾經擔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沈君山,以及離開德州儀器(TI)毅然返台先投入工研院,繼而又創辦成為今天台灣「護國神山」台積電的張忠謀,即為其中的顯例。而台灣也在吸引高階留美人才返台傳道授業與創新創業的催動下,才得以從初階段的「亞洲四小龍」,進階成為具高含金量的高科技大國。

工研院能夠搭上台灣民主轉型的順風車,為台灣科技產業提供創新創意的動能,誠屬難能可貴。而前瞻未來,面對不斷快速創新的生成式人工智慧(AI)帶給全球科技產業的影響,我們也欣見工研院已經組成跨領域策略小組,系統性的探討AI應用以及相關法規的建制;同時並建構包括「智慧生活」、「健康樂活」、「環境永續」以及「韌性社會」等四大面向的「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

客觀來看,這些藍圖與策略涵蓋的專業能力,顯非在科技運用領域的不斷創新與突破所能乘載,同時也必須兼容並蓄的擴及具有良治、善治能力的法律與人文素養人才,以形塑「科文共浴」、「科法互融」的新智庫。也將形同在工研院既有的量能績效下,進階為「工研院2.0版」的科技新智庫。

這樣的期求,也許是望之深、責之切,但是對已經擁有半世紀深厚功力的工研院來說,既是一個不可迴避的進階挑戰,也將是迎向「2.0版」的新契機。相較於民主選舉帶來的短線操作與紛擾,全民毋寧更期盼「工研院2.0」的早日到位。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海外交易熱 前11月複委託衝4兆
太陽光電、離岸風電 雙延宕 連2年未達標 明年挑戰更大
中研院:台灣明年通膨會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