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因應壽險公司的淨值保衛戰

壽險公會將在6月27日討論保險公司淨值比(淨值除以扣除分離帳戶後的資產總額)的監理標準調整方案,金管會將資本適足率(RBC)與淨值比做為保險公司財務健全的監理標準,連續兩期淨值比低於3%、或是RBC低於200%,就必須依照保險法相關規定啟動改善措施。

台灣壽險公司為了擴大資產規模,長達十年推銷本質並非保險的「儲蓄險」,收取保費大量轉出國外購買海外債券與股票,壽險公司轉型為「類資產管理公司」,資產規模急速膨脹,總資產在去年底已經高達33.3兆元,其中海外債券、股票等投資部位更逼近新台幣20兆元。在聯準會(Fed)快速升息,美元股票與債券價格大跌的衝擊下,資產跌價大量減損淨值,整體壽險業的淨值從去年底的2.7兆元,在短短四個月內跌到剩下1兆6,992億元,到6月底極有可能多數壽險公司的「淨值比」都跌到5%以下,更有多家面臨3%的監管底線,爆發壽險公司集體出現財務指標危機的風暴。

大量壽險公司「淨值比」在短短幾個月就跌到3%的臨界點,形成全行業的危機,是前所未見的警訊,龐大的資產來自大量銷售利變型壽險,實際上是「類定存」的儲蓄險商品,壽險公司帳上鉅額的資產價格雖然重挫,只要沒有挪用的疑慮,實際上風險仍然可控。但是壽險公司畢竟不是資產管理公司,必須遵循全世界監管壽險業的規則,如果下半年債券利率再往上升、股市再跌,有一半的壽險公司都瀕臨3%的淨值保衛戰,必然會對台灣金融安全帶來難以承受的壓力。

不過我們並不擔心,台灣金融體系的安全,原本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大危機中摸索出來的。我們在1980年代有動搖國本的十信風暴,90年爆發股市從12,682點暴跌到2,475點的大泡沫,其間有證所稅風暴,有新台幣匯率大升值造成的中小企業倒閉潮。那是躁動且脆弱的金融體系,從政府到業者到消費者,幾乎所有參與者都缺乏現代金融的基本觀念。

廣告

90年代台灣科技製造業的國際化,讓貿易融資相關的金融服務與國際接軌,但是整個90年代台灣資金外流,房地產泡沫破滅、黑金政治與銀行勾結、加上股市作手挪用銀行資金炒作,最終吃光新銀行開放所創造的果實,高雄企銀、中興銀行、花蓮企銀、臺東企銀及寶華銀行等陸續爆發擠兌,最終破產被政府接管。

為了整頓金融產業,當時的總統陳水扁啟動二次金改,不僅造就了金控家族主導的民營金融格局,也因為金融家族與總統家族勾結而成為台灣金融史上最大的汙點。陳水扁遭到起訴的11案,就有陳敏薰買官案、辜仲諒政治獻金案、元大併復華案等等。

陳水扁擔任總統時期,還爆發過雙卡風暴,萬泰銀行的George & Mary Card成為消費者高利貸款的普及工具,銀行業者明知這是飲鴆止渴的業務,卻在「消費金融」的創新光環下陸續加入雙卡泡沫,最後萬泰銀行淪為問題金融機構,多家衝刺雙卡業務的商業銀行同樣陷入經營困境,甚至在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時出現流動性危機,仰賴中央銀行出手才安度難關。

說到2008年金融海嘯,08年之前,台灣的銀行體系淪為國際金融垃圾的傾倒場,大量被華爾街拋售的金融垃圾,透過台灣的商業銀行賣給了殷實的攤商、菜籃族、貴婦、中小企業主,許多戰後嬰兒族奮鬥一生的積累,在銀行理專的高息、保本的話術中燒成灰燼,遍布全台的大街小巷內,至今仍然聽得到雷曼債受害者的暗夜哭聲。

壽險公會建議調整淨值比計算公式的應變方案當然有急迫性,但是我們不會知道下半年標準普爾指數是不是還有20%的跌幅,更不會知道2022年會不會重演1980年初Paul Volcker(保羅.伏爾克,美國前聯邦理事會主席)狂拉利率的舊事,我們知道的是台灣壽險業者資產過度肥胖,全球股債較大的波動都會帶來致命的打擊,如果下半年全球股債繼續惡化,那麼台灣壽險業者將面臨到空前的生存挑戰。金管會、壽險公會、與所有業者必須擬具全面的防災應變計畫,從法規彈性、保戶安定、海外金融往來確保、全面控管壽險公司的資產風險等進行360度的防護。至於壽險產業早就該進行的結構性整理,則是在確保金融安全的同時,必須加速進行的重要工作。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大啖低軌衛星通訊元件訂單 昇達科11月每股賺0.34元
弘凱車用耕耘有成 營運樂觀
美光業績報喜 歐美股油價齊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