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俄烏戰爭成為全球政經局勢三大改變加速器

俄烏戰爭開打迄今已逾六個月,雙方戰事頻頻陷入拉鋸,戰事何時終結、如何收尾,目前仍是未知數。但此戰加速全球地緣政治與經濟局勢的改變,則是不爭的事實,如加快全球走向三分天下(trifurcation)腳步、提升國際經貿去全球化程度、加大世界金融環境去美元化的誘因即是。

首先,就全球走向三分天下來看,二戰後的大多數時間裡,美國主導的世界處於相對和平的時期,其亦享有全球權力優勢,形成所謂的「美國治世」(Pax Americana)。但在911事件時,美國放棄重塑國際秩序的重要機會,選擇軍事干預、邊緣化聯合國,減損了美國治世的可信度。著名戰略專家甚至直言,在伊拉克和阿富汗行動失誤後,美國治世即已告終。惟本次俄烏戰爭爆發初期,北約復活讓西方民主國家變得更加團結,日、韓彼此及與西方關係也趨於緊密,都似乎有助強化美國治世。

只是,在戰事經歷數月未果及多場國際會議後,全球形成三分天下局面,也就是美國和其他先進民主國家、中國和其他極權國家各為兩大陣營,而印度等許多未選邊站的國家則屬於穿梭於前述兩陣營間的第三個陣營。這從G20集團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反應分歧(美、英、日、澳等十國對俄羅斯實施金融制裁,中、印、巴、墨等十國未跟進),以及在聯合國決議呼籲俄羅斯完全撤出國際公認的烏克蘭邊界一事中,193個國家中雖有141個國家投票支持該決議,但投反對票或棄權的國家人口合計卻占全球50%以上(包括中國和印度等大多數新興經濟體)等情形,即可得見。

第二,經歷新冠疫情防疫措施打亂國際貿易秩序,全球供應鏈斷鏈之痛後,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著手建設更獨立的供應鏈,使國際經貿朝向去全球化方向發展。俄烏戰爭後,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以強力手段試圖切斷俄羅斯經濟、金融與全球商業的聯繫、拜登政府對中國的警告又誘使西方企業將中俄友好關係恐引發美國對中制裁一事,列入營運風險考量中等,均加速此一進程。再者,今年4月美國提出「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構思,力倡美國及其盟友重組供應鏈,把貿易往來限制在支持共同價值觀的國家圈子裡,減少向有地緣政治擔憂的國家採購關鍵商品,使世界將形成多個區域圈圈,圈內相互關聯,圈外互不相關聯,更讓全球化式微。不過,即使新冠疫情與俄烏戰爭使美國與盟友驚覺,現有生活條件有一大部分建立在「製造看中國、資源靠俄國」基礎上,遂有供應鏈適度去中化、能源加速去俄化的念頭,但美、歐日益惡化的通膨與其動搖政治人物政治資本的力道,都證明了去全球化的代價甚大。因此,預料短期內去全球化仍會有其限度。

廣告

第三,俄烏戰爭爆發後,各國眼見美國凍結俄羅斯美元外匯及將其踢出以「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為中介的國際匯兌系統,不免對自身過於依賴美元體系心生警惕。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亦指出,制裁武器化(weaponization of sanctions)將鼓勵受影響國家加速遠離美元交易和SWIFT系統,進而轉向俄羅斯研發的SPFS系統和中國建立的CIPS系統,又或是比特幣等非傳統貨幣、央行發行的數位貨幣。再加上若美國和西方盟國當真實施「友岸外包」,全球貿易自然而然地會沿著這個方向分裂,美元支付在某區域圈內依然盛行,但在某區域圈內將會下降,亦即美元霸權地位將不若以往。惟當前美國及其盟國的綜合實力仍強,美元作為全球支付與央行準備貨幣的地位將保持不變。

綜上,儘管俄烏戰爭的最終結果未明,但它已促使全球分裂成三個陣營、加速去全球化的進程,也讓各國思索金融環境去美元化的可能性與可行性。更麻煩的是,此後全球政經結構恐不再強調共好,各國將愈發偏向強調主權,較少在制度上合作,導致未來經濟發展的無效率化,諸如新冠疫情、氣候變遷、核武擴散、區域安全等攸關人類生存的重大議題,也將陷入膠著而無解。由此看來,俄烏戰爭不單是一場地緣政治衝突,更是改變全球政經發展的重要關鍵事件。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徐秀蘭:能源政策明確 就能拚出產業需要的電
養地怎麼認定? 動工合理期間出爐
15檔投顧點將 拚金牛甩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