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俄烏戰爭後 歐盟能源政策的再展望

俄烏戰爭從2月24日開打至今,美國對於俄羅斯的制裁,層面愈來愈廣,力道愈來愈強。歐洲國家對於配合近乎「無上限」的經濟與金融制裁,反應不盡相同。然而,對於抵制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德國和前蘇聯的中東歐國家,則有不同意見的表達。

聯合國氣候變遷委員會在2021年8月,公布一份由234位科學家聯名撰寫的報告,揭示無可迴避、而且愈來愈嚴重的氣候危機,是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歷史共業。這對於2019年就提出「歐洲綠色協議」,以1990年的碳排放量做為基礎,在2030年減碳排55%,希望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歐盟當局來說,無異是一個重要的警訊。歐盟執行委員會也因而於去年12月31日,提議並希望將「核電」列為所謂的「綠色能源」。但是,歐盟成員國家基於各自的能源配比和供應來源,對於「碳中和」的終極目標雖然明確一致,但對於如何在歐盟規劃的時程內做到,意見相當的分歧。

由於這項提議造成擁核的法國和反核的德國之間的矛盾,歐盟的輪值主席國(今年1月到6月),法國總統馬克宏「核能=綠能」的主張,激化兩國的歧見。對於德國政府而言,「核能不是乾淨的綠色能源,更不是再生能源」,這種看法直接衝撞的是,馬克宏總統「要減少碳排,也要減少天然氣進口,就必須邁向核能之路」的主張。

「減碳排」與「碳中和」,兩種不同的路徑思維,原本只是歐盟「茶壺內的風暴」,在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爆發,美國總統拜登公開要求歐洲盟友,抵制俄羅斯進口的石油和天然氣之後,歐盟的能源政策,已經成為疫情過後,經濟發展的重要議題。

廣告

「究竟歐洲各國能不能切斷,長期以來對於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的高度依賴?」 俄烏戰爭之後,美國希望世界各國共同制裁俄羅斯的油氣出口,這項呼籲除了英國決定今年底不再進口俄羅斯油氣,歐盟與北約的歐洲國家「排除能源的制裁」,顯示出三個意義:其一,戰爭可能會影響到核能電廠的安全。其二,各國不同的能源供應與配比,直接影響到配合美國制裁俄羅斯的能力。其三,廢核的德國和擁核的法國,在俄烏戰爭之後,將使得歐盟的能源政策,進入另一個新階段。

首先,核能電廠在歐洲,所在多有;戰事發生之前,並沒有人想到過,1986年車諾比核電廠的事件,有可能再發生。供應烏克蘭全境用電一半的4座核能電廠,有15個核子反應爐。戰事的升級,是否影響核電廠的安全,關係到歐洲各國甚巨。不同的情況見於瑞士和比利時;瑞士在2017年廢核公投後,5座核能電廠陸續除役,2019年已經有1座電廠退役。但是,有一半電力來自核能發電的比利時,2003年立法廢核,原定2025年除役的2座核能電廠(7個核子反應爐),比利時政府則在俄烏戰爭後,於3月18日決定將各自保留部分發電機組,並延役運轉到2035年。

其次,歐洲有三成的原油、以及四成的天然氣,都來自於俄羅斯,要在短期一年內,甚至三、五年之內,都很難以再生能源取而代之。以德國為例,就有35%的石油和40%的天然氣,來自於俄羅斯,就算是從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德州),遠道而來,還涉及到LNG(液化天然氣)的接收站興建和船隊抵達,乃至於大量32萬噸級以上的超級油輪,勢必不是當前鹿特丹(荷蘭)、漢堡(德國)、安特惠普(比利時)等歐洲各大港埠所能夠負荷。而千里之外而來的油輪和LNG船隊,本身就需要大量的燃油成本,抵港後的輸送管線之鋪設,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完成後的油氣價格,必須加計燃油運輸成本,對於原本就是歐洲首屈一指高昂電價的德國,民眾的負擔和企業的經營,將受到嚴重的影響。

最後,堅持在今年廢核,並希望達成2035年100%綠電的德國,形勢相當複雜。德國在俄烏戰爭之後,停止審查已經興建完成的北溪二號。然而,如果沒有俄羅斯的「東氣西送」,因為綠黨擁有聯合政府的副總理和外長,被迫重新使用燃煤的政策選項,沒有政治上的可行性。相較於法國以核能為主體的能源政策,對於3.8兆美元GDP的德國而言,就算是天然氣,也只是能源轉型的一環,追求百分百再生能源的政策目標,在全面廢核的今年,如果也抵制俄國油氣,對於經濟將是不可承受之重。

俄烏戰爭的延宕,一方面,有些國家開始省思核能電廠安全性的同時,另一方面,由於抵制俄國油氣,將有礙歐盟能源轉型的政策目標之達成。而對於2035年追求「100%再生能源(綠電)」、歐洲最大經濟體的德國而言,更是一個短期無解、中期未必能夠做到,而長期目標的達成,仍有漫漫長路要走。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缺料 全球伺服器市場下修7%
工商社論》論海外就業劇減二十多萬人的迷思
世銀調降陸今明年GDP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