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以務實的態度開放兩岸觀光

圖/本報資料照片
圖/本報資料照片

兩岸關係自520總統就職演說以來風波不斷,突然間宣布的圍島軍事演習、預期中的ECFA早收清單關稅優惠也再縮減,面臨的挑戰相當嚴峻,如何緩解已是新內閣的重大考驗。從當前的情勢觀察,新政府在兩岸觀光上應採取主動態度,做更大幅度的開放,不只經濟層面的效果受到期待,也能消弭不得不開放的內部壓力,對改善兩岸關係而言,更有正面的意義。

賴清德總統當選後進行一連串的產業之旅時,主要參訪對象多為科技業者,觀光業是少數被點名發展的非科技產業,他要求各部會都要協助推展觀光,使其成為台灣的主流產業之一。就職後更親力親為,跑了一趟台北國際觀光博覽會幫業者打氣,強調中央與地方要一起合作拚觀光。交通部觀光署也順勢而為,訂出以2028年為期,要讓觀光事業發展為台灣的另一個兆元產業。

可惜發展的情況並不如預期,原先設定今年1,200萬人次來台旅客的目標,已向下調整成千萬人次,且對照累計至今的人數統計,交通部雖不願放棄理想,亦坦言挑戰頗大,還需作出更大的努力。之所以如此,對照旅展上旅遊業者對兩岸觀光開放的呼籲,顯然陸客來台進程不如預期是主要的原因。

兩岸政策為觀光的上位政策是政府的基本態度,並多次強調對等尊嚴、互利共榮的開放原則,但一個新內閣要大力發展的重點產業,執行時因此受到了束縛,短期目標調整再先,長期目標能否達成也被打上了問號,令人感到惋惜。加上觀光業者也不認同政府的做法,他們對實現互利的重視高於前者,並質疑不應將開放觀光視為談判籌碼,農曆年前禁團令突然宣布實施等措施,深化民間「政策立場優於業者利益」的認知。兩岸官方尚未就此議題進行會商,官民之間的對立已先出現。

廣告

而官民間意見不一致的結果,就是政策一再的修正調整。卓揆日前宣布,原本出團至5月底為止的規定,考量到有一定數量的旅行團尚未出遊,為維護旅客和旅行社的權益,決定開放6月1日前已規劃的旅行團繼續執行;交通部長李孟諺近日多次提及,赴大陸旅遊出團不是報備或許可制,已規劃和已成團者仍可繼續出團。顯然赴大陸的旅客數量龐大、管不勝管,禁團令難以執行,於是政策只能視情況滾動的調整。

退一萬步而言,如果政府真採取行動,對違規在先的旅行團限制執行的話,業者大可換個方式,由旅客先以自由行名義出境,之後再於目的地集結組團,兼顧了形式的合法與實質的出團,管理的難度將更因此提升,倘若循此模式的某旅行團發生了不可抗力的意外事故,後續相關的賠償事項就更顯棘手。

之所以對兩岸觀光採取緊縮的政策,政府的說法是,我方先釋出善意,於去年8月開放組團赴大陸旅遊,但對方一來遲未對等開放陸客來台,二來年初發生宣布取消M503航線偏置事件,才導致農曆年前出現了「禁團令」的政策轉折。意即當我方的措施得到的反饋不如預期,或出現其他因素干擾時,馬上可以立即調整或取消,其可替代性之高,實難視此一措施的推出,具有釋放善意、改善兩岸關係的初衷。

務實的看問題,從我方的立場而言,兩岸觀光的開放也實不宜列為談判桌上的議題。因為當雙方僵持不下、談不出結果時,其後果就是台灣出現內部矛盾、令出不行損害到政府威信,民眾也因為「違法旅遊」不能獲得應有的保障權益,相對而言,大陸方面並沒有過多上述的困擾。只要談不出個所以然來,台灣就是承壓的一方。

更重要的是,推動兩岸觀光的開放,之所以不能在新內閣的重大政策上缺席,除了帶來經濟面的效應、內部壓力的算計之外,其實兩岸不論官方或民間,都可利用觀光的機會累積互信、堆疊善意。當前兩岸關係不佳,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大程度是來自彼此的不瞭解,而觀光的特色是,這是一項著重人際互動、有溫度的行為,如能藉由彼此頻繁的互訪,消弭掉不必要的誤解,才有可能改善僵持不下的兩岸關係。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hold不住!最賣進口車也漲了
缺料 全球伺服器市場下修7%
世銀調降陸今明年GDP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