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2023台灣電商競逐 誰能勝出?

從近日雞蛋價格高漲,可看出零售通路誰能掌握貨品,就能勝出。圖/本報資料照片
從近日雞蛋價格高漲,可看出零售通路誰能掌握貨品,就能勝出。圖/本報資料照片

根據Euromonitor,台灣電商交易額在2021年達新台幣5,855億元,為世界第20名;電商滲透率,也就是電商佔整體零售比率高達16%,排世界第18名。台灣零售市場已正式進入虛實整合的快速演化期,媒體也有許多的報導,統整出三大議題:第一是電商龍頭momo與PChome的比較,特別是PChome新任CEO張瑜珊改革的成效。第二個議題是全聯推出「小時達」生鮮外送、「全支付」後,再導入大潤發的商品,推出「隔日達」,提供如家電、鍋具等更完整的商品。全聯從實體出發,以新零售之姿,對抗「傳統」純虛擬電商,讓人耳目一新。

第三個議題是恰與全聯發展方向相反的蝦皮,從線上到線下,開設了大量實體收取貨點「店到店」,從依賴超商到自建據點。蝦皮網站每月有高達約7,000萬人次的拜訪量,約是第二名momo的兩倍。從商業模式來看,上述三議題高度重疊, 2023年的台灣市場將有何變化?

近日雞蛋價格高漲,日昨我進到某量販店,想看看蛋價如何,發現常溫雞蛋貨架已空,沒有價格可比較。另外,長輩告訴我說,當天家裡的雞蛋是早上4點鐘去傳統市場搶來的,每天限時限量。除了如迪卡儂、UNIQLO等少數SPA模式(Specialty Retailer of Private Label Apparel)的商家,大部分零售商就是專注做分銷(distribution),本身不生產產品,不管是量販店、超商、超市還是電商都是如此。因此,誰能掌握貨品,就能勝出,上述的雞蛋就是個例子。

廣告

現在,誰能夠用低價提供足量的雞蛋,就能勝出。分析零售業時,必須從「供貨商角度」出發,探究他們更願意把產品放在哪個通路去銷售。供貨商願意支持的通路就會壯大,離開的通路就會殞落,相對於消費者,供貨商更為理性、專業。蝦皮來台時先用運費補貼吸引小型賣家,之後再用預算吸引競爭平台之中大型賣家開店,此舉直接挑戰競爭者,引起軒然大波。零售商拉攏供貨商案例屢見不顯,如當年SOGO與微風廣場,大陸淘寶與京東二選一事件。

假設你是供應商,例如是賣鍋子的,會如何選擇通路?應該是怎樣賣得多,利潤高,就到那些通路去賣。如果經營某通路不能明顯帶來新業績,就會捨棄之。所以,零售商存在價值就是能否賣給更多的客人,或創造不同的服務,如果「客群與銷售方法」皆與競爭者類似,就容易被淘汰。在實體世界中,隔條馬路,兩家便利商店就有差異,因為地理區位不同,很少人會多走幾分鐘去另一家超商購物。但是,在電商世界中,沒有地理區位差異,如果商品與價格類似,跟誰買都一樣。消費者通常會跟領先者買,因為越多人買,產品供應條件也更好,這就是亞馬遜飛輪理論,或是規模效應。所以,電商大者越大的趨勢明顯,市場前兩名的佔有率加總超過40%為常態,如美國的亞馬遜與Walmart、中國的阿里巴巴與京東、日本的亞馬遜與樂天。

momo與PChome的商業模式類似,產品與物流本質差異不大,主要都以銷售後才分潤方式,讓供應商上架商品。當前者營收已是後者的兩倍時,理論上,若沒商業模式大幅改變,落後者很難追上領先者。台灣結束營業的知名網站如udn買東西、ASAP閃電購物,或是近日也傳出有意出售的雅虎電商也都可算是類似商業模式,所以容易陷入高度競爭。面對競爭,淘寶推出跨境電商、線下超市、外送;亞馬遜推出開放市場、全球開店、AWS雲服務;拚多多採團購模式;網易嚴選發展自有商品;美國wayfair專營家具等都是典範。

另外,全聯有龐大客流量,其透過支付、生鮮外送回攻電商,策略犀利,十分具有潛力。蝦皮雖漸收緊補貼力道,但已建立能海納百川,由各種供應商「直接服務」消費者,提供五花八門、性價比高產品的跨境帝國已成熟,是另一亮點。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強茂攻電動車 新品明年放量
寧德時代 最大鋰電池基地投產 福鼎廠逾人民幣千億產值
竹科銅鑼園區環差案 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