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綠色淨零碳人才架構與培育

近一年來企業界最關心的重大話題應該是美國重返《巴黎協定》,且宣示2050淨零碳之目標,而歐盟也將在2023年試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許多企業也不落人後,無論是宣示RE100(公開承諾在全球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及時程) 、EE100(能源效率增加100%)和EV100(2030年以前,達成100%交通載具電動化),甚或是參與碳揭露計畫(CDP)、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以及提出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BTi)等,不只是企業主動帶頭做,很多企業也同步要求供應鏈配合上述目標一起做,越來越多銀行也遵循各種綠色金融的貸放原則,可以說,在全球追求淨零碳目標下,已經沒有企業可以作壁上觀,而政府也需要協助企業與國民因應這樣的世界趨勢,特別是綠色淨零碳人才急需整備及早部署。

面對淨零帶來的挑戰,各企業開始著手針對自身的碳排放量進行盤查統計,需要環境工程等顧問服務,同時企業內部也需要設置專屬部門,設置「永續長」(CSO, Chief Sustainability Officer),並聘用相關人才如「企業永續管理師」(Sustainability Manager)來進行碳排放量的監測、控管與計算,企業所揭露的碳排數據應由第三方「碳審計師」(Carbon Auditor)協助進行碳排量與其數據之稽核,再者,企業總體或是產品別之碳排放量也可委由國內或國際專業驗證機構進行驗證,取得碳足跡報告、碳排放或減碳標章。

從了解企業自身排放量之後,則進一步思考該從何處進行碳排減量,有可能是從製程面、維修保養面,也有可能是從設備更新汰換面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並且碳減量,在此都需要技術研發人才,例如,流程工程師、材料科學家、或是熱泵工程師等,或是與設備供應商來進行合作,甚至亦可引入外部「能源經理人」(Energy Manager)協助代管企業整理能源使用,規劃降低整體能源耗用的方案。

有些企業會採取在碳排放交易市場購買碳權來獲得碳排額度,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場約29個(2021年4月止),目前韓國、中國、美國都設有國家層級或是地區層級的碳排放交易市場,為了建構台灣碳排放交易機制或是購買碳權,政府必須加速培養「碳排放交易員」(Carbon Trader)與相關人才,而企業除了可以委由專業顧問公司協助之外,內部可設碳交易部門,也必須有碳權交易知識與能力的人才。

碳權的來源也可以是森林碳匯,經由碳驗證標準(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VCS)認證符合監測、報告與驗證機制(Monitoring, Reporting and Verification, MRV)的森林碳權,可在碳交易市場中進行碳權交易。驗證森林碳匯需要依循一套搭配科技與生物資產法會計的專業計算方式,相關人才尚待培育。

能源供應來源方面,為了改由低碳排的發電方式,在創能部分,再生能源如風能、地熱、太陽能發電或是綠氫等應用研發、開發設廠、憑證市場交易或是電網相關人才將會是未來綠色人力市場的重點,儲能領域則是在開發儲能電池方面,特別是電動車用電池,急需人才投入,節能領域在建築節能方面需要人才投入,家用或是商用的各種節能電器設備也需要持續有專業人才進行研發。

除了從排放源頭進行減量之外,針對碳排大戶所排出的碳運用碳捕獲與利用(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術進行捕捉,將碳儲存於地質、海洋、土壤、凍土等,甚或可運用回收的二氧化碳進行微藻的養殖,創造出更有價值養生產品,這當中也很需要相關人才持續研發。

從上述綠色淨零人才架構來看,各範疇人才缺口極大,而到底哪些領域的人才培育最為急迫,從短中長期來看,人才缺口數量又分別為何,該從學校教育、在職進修或是轉職培訓等何種方式著手,而企業內人力資源部門又該如何因應新增的淨零人才需求,都是當前政府與企業應該思考的課題。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泓德能源衝刺綠電 明年看旺
聖暉 今年營收挑戰200億
大眾控AR HUD 進攻電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