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布林肯與習近平會面 對台灣的意義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近日訪問中國,經歷去年8月裴洛西(時任眾議院議長)訪台、今年2月間諜氣球事件,以及已經持續16個月的俄烏戰爭,對於已經降至冰點的中美關係,這次的訪問受到國際的高度關注。

兩天的訪問,布林肯在最後一天見到了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雙方對於關係的改善有共識,一個穩定的美中關係對全球安全、地緣政治風險和經濟發展有利無害。然而,雙邊依然存在嚴重分歧,中方強調台灣問題是紅線,也指控美方不應該透過出口管制打壓中國的科技發展。美方重申不希望中國提供武器給俄羅斯,要求中國改善人權;在經濟方面尋求合作,在國家安全和關鍵技術如高階半導體晶片採取強勢經競爭關係;在貿易合作方面,從從脫鉤走到降低風險(decouple to de-risk)。

中美關係的軸心在於雙方的核心利益,包含區域影響力、軍事力量、經濟發展,以及全球話語權。然而,雙方都不能妥協的就是台灣議題。美中雙方都有意識未來的一年台灣跟美國即將進行總統大選,美方也公開表示,雙方都不應該影響或者是干預選舉,讓台灣人民的民主意志選擇未來的領袖。針對中國侵略議題,雙方認為在嚇阻戰略(deterrence strategy)上,可信威脅(credible threat)不斷升高,雙方有失控的風險,必須要重啟軍方對軍方的溝通。更重要的是,需要三方(美中台)有可信共同的保證(credible mutual assurance) 同時需要有避免誤判機制,需要彼此都不會跨越紅線。共同的紅線是:對台灣來說,不進行法理台獨(de jure independence);美國維持一中政策(One China policy)、中國方面保證不武力犯台。

隨著布林肯的訪中行結束,這是否意味美中關係重修舊好?未必如此,只能說雙方有意識到必須管理期待,避免失控(out-of-control),在戰術上和緩,在某些議題上尋求合作,長期的戰略競爭關係是不變的。雙方的核心利益複雜交錯,價值觀的分歧依舊存在.這樣的趨勢可能主導未來十年以上的國際趨勢。

廣告

台灣必須明確體認到美中長期對抗將是國際秩序的主軸,唯有加強自身經濟韌性、能源自主、國防實力並且確保在關鍵科技(半導體) 持續保有全球領先地位。台灣政黨板塊的消長,還有身為總統候選人對於台美、兩岸關係的處理與如何維持平衡,都必須要有更清楚明確的表示。中國視美國為主要威脅,不論下任台灣總統是誰,中國對台灣施壓力道都會升高。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台灣本田首款國產油電車 逆勢降價
寧德時代 最大鋰電池基地投產 福鼎廠逾人民幣千億產值
大眾控AR HUD 進攻電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