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陸擴大外資准入意涵
中國大陸近年面臨房地產債務違約、地方債居高不下、內需消費及投資不振、外貿環境惡化、外資出走、股市低迷,再加上新一輪產能過剩問題浮出,以致經濟復甦乏力。大陸國家統計局於7月中公布統計數據,今年第二季GDP剔除物價變動後,較去年同期增長4.7%,除低於市場預期,也是過去五季以來最差紀錄。
由於第一季GDP增長5.3%、第二季僅增長4.7%,總計今年上半年GDP年增長5%。下半年的7、8月公布數據也顯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及外貿均呈現疲軟。尤有進者,受到貿易保護主義、地緣政治衝突不斷加劇影響,還有美國年底總統大選,不少人憂心川普當選將對大陸進行新一波貿易戰,勢必對脆弱的經濟雪上加霜。不少機構也藉勢下調大陸今明兩年經濟成長率,如瑞銀於8月底將大陸今年GDP增長下調至4.6%,明年更降至4%。法國巴黎銀行日前也下調大陸今年經濟預測至4.9%,明年則為4.5%。
由於內需不振,經濟增長壓力未減,再加上中美關係惡化、貿易戰及晶片禁令讓經貿脫鉤風險與日俱增,導致市場缺乏信心,不僅內資出走,也引發外資狂撤。據統計,今年第二季國際收支中,直接投資呈淨流出的負值148億美元,規模創外資撤資新紀錄。反之,此期間內大陸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增至708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然而,發展經濟不能只擴大內需,更需要市場改革及開放。大陸當局為力挽外資出走狂瀾,拚外貿補疲弱內需,最終提振經濟,分別於7月的中共第20屆三中全會及中央政治局會議針對當前經濟情勢研析,並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堅持穩中求進,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速建構新發展格局及實施必要的經濟政策改革。
據悉,大陸自2017年至2021年連續五年修訂全國和自貿區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兩個清單限制分別由93條、122條縮減至31條、27條。發改委繼而於今年9月8日公布「2024年版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在製造業領域最後兩項外資准入限制措施全面取消,負面清單從31條減至29條,新規將於今年11月1日生效。
其實,在前述兩次重大會議均指出,要推動高水準對外開放,進一步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落實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清零」要求,推出新一輪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舉措,促進利用外資穩定回升。要積極培育外貿發展新動能,拓展中間品貿易、綠色貿易。要紮實推進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
此外,商務部也將修訂發布「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管理辦法」,引導更多優質外資進入資本市場進行長期投資,強調會對今年3月中所提的「外資24條」開展年度的實施成效評估,把每一項的政策措施落到實處。這些政策修正目的無非在吸引內資及外資直接投資(實體項),以成為經濟復甦助力。但擴展外貿除了要提振外資投資信心外,同時要面對國際競爭及以美國為首的同盟打壓,必須設法克服才能奏效。
台灣全球價值鏈參與度逾65%,面對大陸經濟變局,企業必須採取新全球戰略布局因應,如「台灣+1」或「台灣+N」,「中國+1」」或「中國+N」都是近年衍生的供應鏈調整,分散營運風險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