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鈦企業網絡:用市場交換供應鏈的台灣方案

今年10月底的世界,揭開了充滿變局的新時代:10月22日,東方迎來了中共二十大確定習近平的第三任任期;10月25日,西方日不落帝國迎來了歷史上第一位有色人種的首相蘇南克。中國在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中,重新與世界經濟接軌,在那個百廢待舉的經濟復甦中,以極低微的姿態向全世界招手,從資金、技術、人才的整備到位,到築巢引鳳地發展成為全世界的生產基地,帶動了國內經濟的發展,搭上全球化的列車、銜接了國際供應鏈,30年華麗轉身為世界級大國。對比大英國協的屬地紛紛降下英國國旗之際,中國在2017年之前扶搖直上的國力是用廣大的市場換來的經濟與社會奇蹟。看上全球最多人口的市場,先進經濟體的技術與管理的持有者,持續將資金、技術、管理挹注在中國,支撐了一個又一個產業轉移的需求。

10月25日,全球最大的顧問公司麥肯錫出版了一本新書「鈦經濟」(The Titanium Economy: How Industrial Technology Can Create a Better, Faster, Stronger America),顧名思義,這本美國中心主義的論述,反思一個全球分工格局下的重新定位,並且在他們的研究中尋覓次世代的美國競爭力。內容有如美國版的「隱形冠軍」(人家德國作家已經寫了兩代了,第二版書的最後一章還以台灣為題)。德國前總理梅克爾在西門子與博世幕後的操刀下,「工業4.0白皮書」早在十年前就已經比較工業2.0與3.0如何演繹為工業4.0的結構改變,無奈一場俄烏戰爭把歐陸推進了二戰後最凜冽的寒冬,而工業生產也在歐陸能源危機中加速了外移的佈局。

美國一向標榜自由放任(laisser-faire)、也迫於國際競爭,改採政策介入的做法。晶片法案、抑制通膨法案(IRA)這些國內法案,加上印太戰略與CHIP4等國際上的合縱連橫,劍指中國的真正目的還是川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倡議。選舉口水之外,工業的牛肉在哪裡?過去30年的格局與連結,瞬間在資金、人才、技術與管理上全面面臨崩解的起步。美國透過政策引導返鄉的供應鏈,卻凸顯了過去30年的工業真空,除了互聯網帶動的虛擬經濟之外,實體經濟的殘破令前往參加Select USA的外國企業不敢恭維!要什麼、沒什麼的美國,坐實張忠謀董事長對美國的評價。

「鈦經濟」一書擦脂抹粉,難掩美國政策攜手全球供應鏈重返榮耀的困境。是啊!書中688家鈦經濟公司是上市公司,佔美國民營公司數量的五分之一。其中大約 80% 的鈦經濟上市公司是中小型企業,銷售額從10億美元到100億美元不等,員工人數在2,000到20,000人之間。380家最大的私營鈦經濟公司的年總收入約為2500億美元。但這些鈦經濟的種子可能需要全球供應鏈的養分澆灌、茁壯,才能匹配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策略雄心吧!

廣告

「鈦經濟」中的這些企業(姑且稱為鈦企業)有一個特點,是他們擅長創新驅動的有機增長,它們通常是微型垂直領域的領先者—領導10到15家專業領域公司發揮群聚效益。由於市場狹窄,公司和他們的客戶都非常了解它們。這與德國的隱形冠軍和台灣產業型態都具有高神似度!由於產業屬性相近,鈦企業與台灣供應鏈的遷徙具有高度關聯性。當半導體這些巨擘正急著因應美國政策的連環拳之際,台灣的隱形冠軍如何把握美國政策上的吸力,沒有太多政策論述,但吾人可從顧問公司的報告中按圖索驥。美國在重建封閉中揭開了另一個世代,美國當下與未來以用市場交換供應鏈的難得機會,台灣的隱形冠軍若能攜手美國鈦企業(他們只獲得不到1%的風險投資進入了工業技術領域)。與中國和德國等主要競爭對手相比,美國公共部門對鈦企業的支持也很有限,最嚴重的莫過於美國高等教育的荒廢,他們對四年制大學學位的強調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向人們提供製造業的可能性。

電動車大商機,應該是台灣隱形冠軍佈局重中之重!1825期商業周刊以「賺美國錢:史上最好的時刻」為封面故事,報導了台灣的隱形冠軍在底特律蹲點多年的故事,宏健國際要做汽車零組件的「好市多」,將引導台灣相關業者突破汽車產業Tier-1的魔咒,甚至為台灣汽車產業搭台,為零組件業者鋪陳Design-in的康壯大道。全吻合研華科技何春盛董事在10月13日台灣製造峰會中揭櫫台灣產業的轉型方向:(一)以電腦資訊產品為主的弱電領域轉往機電產業等強電領域發展、(二)從單一產品的思維轉向以系統整合為主、與(三)將原本的製造、代工,強調成本為主的思維,轉由智造、品牌與創造價值來取代。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台灣本田首款國產油電車 逆勢降價
弘凱車用耕耘有成 營運樂觀
投信拚作帳 五檔最愛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