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產業》力挺電動車優勢 陸學者:不能與「產能過剩」畫等號

【時報-台北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27日在一場論壇上表示,簡單將中國新能源產品出口與「產能過剩」畫上等號,不符合經濟規律和比較優勢原則,以「產能過剩」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更不可取。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27日召開中外嘉賓圓桌對話會,主題是「全球綠色轉型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與合作機遇」。黃漢權致時談及了中國經濟形勢、新質生產力及新能源產業發展等主題。

黃漢權表示,指責中國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是毫無根據的,這些做法罔顧事實,是典型的貿易保護主義。

「在市場經濟中供求變化是動態的,產能的利用率也是不斷變化的,甚至在多種情況下供給適度大於需求是市場競爭的結果,也有利於促進企業創新和技術進步。」

黃漢權說,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看待產能問題應該秉持市場經濟原則和價值規律,各國根據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形成各自不同的產業結構和產業規模,並透過「買全球、賣全球」的國際貿易共用專業化分工帶來的收益,不僅提高全球資源配置效率,也是國際分工不斷深化和全球市場公平競爭的結果。

黃漢權強調,中國發展新能源產業順應全球科技革命和綠色發展大勢,中國新能源產業產品出口是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開放競爭的結果,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低碳轉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同時,中國新能源產業競爭優勢是市場化競爭的結果,主要得益中國持續多年、比較早地進行科技研發投入,得益於擁有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豐富的人才、顯著的規模經濟效應,既不是「保」出來的,也不是「補」出來的。(中時即時 陳柏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