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淨值比 彭金隆擬檢討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上任第三天,首項可望調整的政策曝光,即考慮檢討調整保險業監理指標之一的「淨值比」,彭金隆22日在立院財委會表示,淨值比在學理上有可討論空間,壽險2026年要接軌新清償能力指標(ICS),是否仍需要雙指標,他心中「已有腹案」,將等方案確定可行時,會向外界揭露。

為避免保險公司槓桿比過高,金管會在2019年時修保險法,在現有資本適足率指標(RBC)要逾200%之外,再增加每半年檢視淨值比,要高於3%的雙指標,2020年4月實施,各公司每半年兩項指標都要同時達標,否則就要提改善方案自救。

2022年因美國聯準會鷹式升息,股債雙跌,壽險業手中股債價值大量蒸發,多數公司面臨淨值危機,2022年9月,有七家壽險淨值比不到3%,其中不乏大型壽險,整體壽險業淨值比不到3%。因淨值比受短期股債變化影響,彭金隆在學者時期,就曾主張應檢討淨值比指標。

彭金隆在財委會中表示,過去保險業用淨值比做財務監理指標,「學理上有討論空間」,未來會動態調整,淨值比3%目前訂在保險法中,「剛性蠻強的」,但只要是正確、對市場有利、對消費者有利,對的事就應該做,所有監理指標都會依市場狀況調整,包含淨值比。

彭金隆受訪時指出,淨值比要調整,時間可能在2026年接軌ICS後,視相關配套與現行雙指標一併檢討,2026年之前仍會維持RBC與淨值比雙軌。

淨值比上路後,歷經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全球,當年3月股債暴跌後,隨即又V型反轉,2022年美國急速升息,債券價格暴跌,都使壽險淨值暴起暴落,多家壽險業與學者都認為,全球僅台灣用淨值比做監理指標,在金融市場波動之下,不利壽險業長期經營。

對2026年接軌IFRS17與ICS,彭金隆表示,他與前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沒有太大不同,「他負責擘劃,我負責執行」,制度是要解決問題、不是製造問題,事緩則圓,會給予壽險市場穩定的在地化措施,讓壽險業者安心執行。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中研院:台灣明年通膨會破2%
強茂攻電動車 新品明年放量
iPhone組裝將倍增 立訊大擴廠 叫陣鴻海、和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