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新興亞股大失血 淪外資提款機

【時報-台北電】大陸持續收緊監管措施,中概股再度下挫,新興亞股再受拖累,上周外資流出金額高達40.7億美元,為今年5月21日以來最高。法人指出,外資贖回最多的前三市場分別為南韓、台股、印度,金額依序為17.7億美元、13.7億美元、7.3億美元。

南韓、台股成為7月淨流出最多的前兩名,且今年以來外資提款額度各為212.6億美元、173.2億美元,雙雙超越2020年全年淨流出金額,南韓約201億美元、台股約160億美元,印度則是連三周資金淨流出。

中信小資高價30 ETF經理人張逸敏(00894)表示,台股具有三項利多,其一是儘管聯準會暗示縮減量化寬鬆時程可能在今年稍後展開,但基本上仍維持鴿派言論,市場上資金仍十分寬裕。

其次是全台疫情降級,政府計畫再度推出振興券推動內需消費復甦,有利提振股市信心;第三,外資於台指期的淨空單部位日前連續減少,季線仍是重要支撐。

第一金臺灣工業菁英30ETF基金經理人曾萬勝表示,近20年來台股電子業下半年獲利通常較上半年成長四成以上,今年因為疫後需求重建,及AI人工智慧、物聯網、車聯網、5G應用大爆發,拉動台灣電子出口產業。操作上,可留意相關的半導體、雲端伺服器、5G網通等族群,或直接布局出口為主的台股ETF基金。

印度部分,群益印度中小基金經理人林光佑表示,隨著印度疫情持續降溫,疫苗接種作業也加緊腳步實施中,雖然先前遭受疫情干擾,但印度當地的商業活動並未全面降溫,經濟活動雖有受到些許干擾,但程度並未如去年之大,而隨著經濟活動持續改善之下,基本面而言亦有望持續轉好、復甦。從政策面來看,印度央行也擴大實施長天期政府公債購買計畫,料將增加疫情受害產業和中小型企業的貸款量能,並為市場注入流動性,整體而言,在前述基本面、獲利面、政策面等利多條件支持下,印度後市表現仍值得留意。(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魏喬怡/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