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美股「熊」出沒?專家指點迷津(2-1)

【時報編譯柯婉琇綜合外電報導】股市有漲必有跌、有牛市就會有熊市,一般而言,市場陷入一些震盪本就是不可避免、周而復始的事,投資人也因此獲得潛在買點,但有專家警告,現在市場正面臨創下40年來新高的通膨率、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供應鏈瓶頸、糧食短缺、利率升高、普遍預期經濟將衰退等多重壓力,這一次的情況可能不同以往,也有另一派專家提出幾個觀點,認為投資人不需過於恐慌。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在2020年以來首次的非線上「世界經濟論壇」(WEF)開幕式上表示,全球經濟正面臨「二戰以來最大的考驗」,我們正面臨種種危機的夾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加劇了新冠疫情的影響,在食品和燃油成本上漲之際,使經濟復甦受到衝擊,並助長了通膨氣焰。利率升高使負債累累的國家、公司和家庭壓力加重。市場動盪和揮之不去的供應鏈緊缺亦構成風險,還有氣候變遷的影響。

經合組織(OECD)周一發布的最新報告凸顯出全球經濟所臨的挑戰。報告指出,今年第一季G7國家合併國內生產毛額(GDP)較去年四季下滑0.1%。

隨著聯準會採取積極的行動避免通膨失控,越來越多經濟學家和基金經理人對美國可能重演1970年代式的「停滯性通膨」發出警告。根據Bank of America Global Research所做的一項調查,約77%受訪的投資基金經理人表示,他們認為「低於趨勢的增長和高於趨勢的通膨」,也就是所謂的停滯性通膨,是明年經濟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

廣告

美國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漲8.3%,逼近40年最大漲幅,且預期在未來幾個月仍將維持在高點。儘管這些專業人士認為美國的通膨已經見頂,但考量經濟增長可能放緩,他們仍持續在提高現金水位。調查顯示,5月份的現金比率達到6.1%,高於4月份的5.5%,並創下2001年9月以來新高。

聯準會主席鮑爾此前坦言壓制通膨和抑制需求可能帶來一些痛苦,但由於美國就業市場和消費者支出仍然強勁,他不認為經濟即將陷入衰退。不過他也警告在這個過程中,並不保證經濟能實現軟著陸。

除經濟大環境充滿許多變數和利空之外,現在的投資人本身也很不同。疫情高峰期的振興支票、高失業率和鎖定年輕族群的交易平台為市場引進一批投資新血。過去兩年間,美股大約有2000萬人是「首投族」。根據Schwab在2021年做的調查,在受訪的美股投資人當中,有15%表示他們的投資初體驗在2020年。

BNY Mellon Wealth Management投資長Leo Grohowski表示,這些投資人從未經歷過高通膨和高利率時代,一旦經濟環境突然發生變化,這些投資新手將加劇市場動盪,「我們看到手頭資金充裕的投資人正逐漸淘汰出場。他們先買了迷因(meme)股、SPAC借殼上市股、NFT(非同質化代幣)後,才來了解這些投資標的,之前有很多『濫買』,現在也有一些『濫賣』」。

Ritholtz Wealth Management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Joshua Brown表示,大多數投資人都沒有為這樣的交易環境做好準備,我曾經歷過dot com崩盤、911恐攻、安隆案(Enron)、泰科案(Tyco)、世通案(WorldCom)、雷曼兄弟案(Lehman)和其他多次危機,但現在是我見過的最危險難測的環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