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忠烈祠 愛國精神傳世

記者劉昕翊/專題報導

為崇祀先烈,「國民革命忠烈祠」內供奉開國、討袁、護法、東征、北伐、剿共、討逆、抗日、戡亂,及在臺抗日等各時期為國犧牲之軍民,並陳展戰役浮雕、戰役圖及烈士塑像,是中央政府所在地之「專祠」;每年3月29日及9月3日辦理春、秋國殤大典,由總統親臨主祭,除祭典前一日及當日中午暫停開放,其餘時段均免費對外開放,供民眾前往追思眾將士之愛國精神。

烈士英靈安息的「國殤聖域」國民革命忠烈祠,原就舊時神社設置,因陋就簡,後奉先總統蔣中正核示通過忠烈祠改建委員會組織規程,於民國58年啟用,背倚青山,面臨基隆河。忠烈祠主要建築物計有大門牌樓、左右廂房、鐘、鼓樓、山門、文、武烈士祠、大殿等。

走入其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雄偉的牌樓,為三門式混凝土建築,上覆青色琉璃瓦,枋額正中嵌「忠烈祠」是由先總統蔣中正親自題字,再往裡探索,左右兩側可見做為管理組辦公室及陳展室的廂房,和八角亭建築物的鐘、鼓樓二樓,正中間是「山門」,仿古代皇宮式樣建造,兩側牆上分別有「松滬抗戰」、「廣州起義」的浮雕和說明牌,帶領民眾認識重要戰役的歷史。

牆上浮雕 闡述奮勇殲敵事蹟

跨越山門後,眼前有仿北方宮殿式建築的「大殿」,供奉「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置於大殿正中央,左側為「中華民族遠祖黃帝之靈位」及「各民族先祖之靈位」,右側是「國父遺照」;每年春、秋祭典由總統主祭,5院院長及文武百官陪祭。另大殿外兩側掛有「棉湖」大捷浮雕,講述民國14年3月13日,蔣校長親率黃埔軍校學生,向敵側背挺進,連克淡水、海豐、陸豐與林虎部2萬餘眾遭遇於棉湖,歷經激戰,犧牲重大,終因我士氣振奮以一擋百,造成決定北伐成敗之大捷;「古寧頭」大捷浮雕則描述38年10月25日,共匪以強大兵力,在金門古寧頭附近強行登陸,我陸海空三軍奮勇抵抗,戰至次日終將犯匪全部圍殲,此役震爍中外,奠定復國勝利之基礎。

26幅戰役圖 重現重大歷史事件

「文烈士祠」、「武烈士祠」位於大殿左右兩邊,分別供奉各時期為國犧牲之文人烈士與軍人。而沿著大殿周圍的迴廊,宮殿式建築中,位於皇宮正殿外的迴廊稱為「走馬廊」,除展示「登步島戰役」、「戡亂作戰」、「八二三金門戰役」等26幅重要戰役圖,也陳展多幅戰畫,帶領民眾透過畫作和文字了解各時期重大事件的歷史、重要戰役的作戰經過;另外,更同步展出多位烈士塑像,例如黃百韜烈士、高志航烈士、陸皓東烈士、羅福星烈士及秋瑾烈士等,讓後世民眾不忘為保家衛國而犧牲的勇士們。

此外,忠烈祠有「駐祠儀隊」,禮兵由陸、海、空軍三軍種儀隊擔任,每6個月實施輪替,每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於整點鐘實施禮兵交接及操槍表演,整齊劃一的動作,迅速確實,抬頭挺胸的步伐,展現出士兵們雄偉的氣度,吸引眾多前往致敬的遊客拍照留念。

「國民革命忠烈祠」內供奉開國、討袁、護法、東征、北伐、剿共、討逆、抗日、戡亂及在臺抗日等各時期為國犧牲之軍民。 (記者劉昕翊攝)

大殿迴廊展出多位烈士塑像,其中包含羅福星烈士。(記者劉昕翊攝)

大殿周圍的迴廊展示「八二三金門戰役」等26幅重要戰役圖。(記者劉昕翊攝)

「駐祠儀隊」每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於整點鐘實施禮兵交接及操槍表演,吸引眾多前往致敬的遊客拍照留念。(本報資料照片)

大殿周圍的迴廊陳展多幅戰畫,其中包含日軍在南京投降。(記者劉昕翊攝)

大殿外側掛有「古寧頭」大捷浮雕,講述此役震爍中外,奠定復國勝利之基礎。(記者劉昕翊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