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田玉稱,未來五年先進製程是台灣最佳機會,傳統製程放量將在中國市場

【財訊快報/記者李純君報導】日月光投控(3711)營運長吳田玉針對2023年對台灣半導體的展望,提到,未來五年先進製程是台灣最佳也是唯一的機會,必須與全球研發與台灣供應鏈結合,而在傳統製程方面,真正放量的市場會在中國大陸,台廠可以彈性部署,此外,半導體業者成本上揚是必然且已經發生的,但業者得應對價格波動,迎接工業電子與車電等將大幅放量的商機,同時應對政經局勢變化導致的競爭多元化。 吳田玉分析,半導體產業過去40年是非常漂亮的正循環,循環上則有二個驅動力,即價值提升,與放量,對業者來說,這就是對的生意,而對供應鏈來說,就會思索著如何拉高獲利,就會想到要達到規模經濟,爾後,循環就會再回到價值提升,循環再度發生。

在半導體一波波的循環中,目前正出現二個質變,吳田玉點出,第一個是質變是價格的波動,自己這一年來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價格上漲可以撐多久,但對半導體製造端來說,成本的確變高了,以後半導體的價格會往上漲,而價格的上漲往往會造成量的減少,價格的下跌則往往會導致量的增加。

至於第二個質變,吳田玉提到,就是群聚效益導致的經濟規模。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端有區域上群聚效益帶來的產業經濟規模。他從初到日月光服務時一個工廠五千員工數,到今天一個工廠有二萬七千名員工,中間增加的經濟規模可觀,對半導體產業來說,除技術外,經濟規模也是產業重要推手。

而今年市場上興起半導體產業的去中化,或是去台化的言論和觀點,吳田玉分析,這趨勢下,對台灣經濟規模是否有影響,如何應對,是要去東歐、越南,還是美國設廠,此外,半導體生產成本墊高,但晶片售價下滑卻會有助於車用電子、工業用電子與消費性電子的放量,都是現下半導體產業得留意分析的。

此外,價格波動對半導體產業的影響上,吳田玉認為,不管先進製程或是傳統製程,雖然成本上漲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真的,但半導體正循環不會改變,尤其不會因為局部性改變,或是某製程成本改變而有變化。

至於如何應對半導體價格波動,吳田玉提到,其一,可以用新材料、軟體,或是新封裝製程(chiplet)來降低成本,第二,過去四十年每一段時間會有新應用出來,如先前智慧手機的產出、uber的高獲利等等,所有製程若能把電子通訊變成光通訊,會讓半導體價值應用提升。

再就近期美國對中國大陸半導體的管制,吳田玉提到,以14/16奈米與AI為管制主軸,其引發的寒蟬效應,在後續三到五年,會導致中國的高端先進製程發展會趨緩,但以成熟製程來說,中國大陸是全球最主要的消費地,消化比例可能達到五成,在管制下,中國會把重心放在商業上,比如智慧工程等等領域,而中國大陸也會轉向跟歐洲IDM、日本IDM,或是台灣傳統產業的螞蟻雄兵購買,因此,這塊生意在未來五年會相當好,大家不需過度擔心,只是得留意,要吃到這些有量的訂單,但價格不要降太多,如何在當中求取平衡點。

最後,就區域政治意識抬頭下,不少國家的廠商都想做晶圓代工,但要做代工生意,第一,這廠商的DNA最好是做代工的,且要做代工,需要有完整的IP資料庫與完整供應鏈,第二,對代工廠來說,稼動率很重要,要賺錢這個需要計算的,第三,生意模式,即要面對的客戶是誰、代工業務在本身組織架構下,組織位階在哪,這些都是有影響的,也都是得分析的點。

最後,吳田玉也補充,半導體每十年產量成長五倍,過去大家對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很有感,是因從大型主機、電腦、手機等新應用持續發生,至於接下來會明顯發展的是機器對機器,比如自駕車、機器人等等,這些新應用將導致半導體晶片的大放量,成長力是無法想像的,而非大家有感的穿戴和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