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目標2050年落實淨零碳排 建立全民有償碳排觀念
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世界各國多開始管制溫室氣體排放,台灣也正積極規畫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為通過建立有償碳排放的觀念,激發企業主動減少碳排的意識,國際間常見徵收碳費或實施碳交易機制。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中國稅務資深執行副總經理陳文孝今(2)表示,全球許多大型企業為響應全球減碳及環境永續,紛紛要求旗下供應鏈加入碳排放考量。
為強化台灣企業在全球供應鏈的角色和競爭力,建議企業可先將短期目標放在降低歐盟邊境碳稅對台灣出口產品的影響,而中長期目標則著重於發展架構完整的低碳產業鏈。另外,在建立碳交易機制方面,或許也可參考中國大陸的發展經驗。
中國大陸碳交易已行之有年,未來將逐步納入其他高耗能產業
中國大陸碳交易制度的發端可以追溯至2011年10月擇定以「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湖北省、廣東省和深圳市」七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並於2013年在深圳成立第一個地方性碳排放權交易所,隨後開展其餘省市的交易市場。這七省市的碳交易試點覆蓋了電力、鋼鐵、水泥等20多個產業。自此,溫室氣體付費排放的觀念逐步被建立。而首個全國性的碳排放權交易所於2021年7月底開市,啟動了中國大陸全國性的碳排放權交易。目前中國大陸碳交所的交易產品為碳排放配額(CEA)開市一個月以來,已經累計成交碳排放配額844萬噸,成交金額達人民幣4.16億元。然而,目前納入中國大陸全國碳交易市場的只有發電產業,預計未來將逐步納入鋼鐵、建材、化工等高耗能產業。
中國大陸採「試點」方式,逐步擴大全國碳交易市場
陳文孝表示,中國大陸推行新政策或建立新制度,多採「試點」方式進行,將新政帶來的可能衝擊與影響限縮在特定的地域或產業,待累積經驗調整政策後,再將試點獲得的成功模式推展至全國。以七個試點省市中的廣東省為例,2013年首先將省內「鋼鐵、石化、電力、水泥、航空及造紙」六大高耗能產業納入當地碳排放交易市場,總計覆蓋了全廣東省約70%的能源碳排放量。在碳排放配額方面,則是採用免費配給與有償發放相結合的制度,企業可以從主管機關免費獲得一部份碳排放額度,但不足部份則需付費購買,藉此讓企業建立有償排放的觀念,進而提高企業主動減碳的意識。根據廣東省官方統計,碳交易制度運行以來,超過80%的試點企業主動實施了節能減碳的技術改造,與沒有碳市場相比,實施碳交易政策使試點產業的二氧化碳減排成果提升約10%。
經過七省市累計六年的試點經驗後,中國大陸於2017年底宣佈正式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並於2021年初著手建設全中國大陸範圍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首先將2,200多家發電企業納入全國碳交易體系。產業的選擇考量主要在於,發電業直接燒煤,在碳排放方面具有指標性;另一方面,發電產業產品種類單一,統計排放數據相對可靠。繼發電產業之後,未來預計更多產業也將逐步被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規範企業年度碳排放配額
中國大陸生態環境部於2021年初發佈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做為碳排放配額交易的主要依循。碳排放企業可以從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透過無償或有償的方式取得年度的碳排放配額,例如A、B公司各自均取得10,000噸的碳排放配額,A公司增購減排設備並進行了製程改造,從而減少污染排放,當年度的實際碳排量僅9,000噸,多餘的1,000噸即可選擇註銷或透過交易市場出售;相較於A公司減排有成,B公司當年度的實際碳排量則達到13,000噸,在自身配額不足的情況下,就必須透過交易市場付費購入碳排放額度。在年度結束後,A、B公司尚須編製上一年度的「溫室氣體排放報告」載明排放量,於每年3月底前提報予當地生態環境主管機關,並接受主管機關的核查。
借鑑中國大陸經驗 順應全球減碳趨勢
根據「2021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CCPI 2021)」,台灣在61個名次中僅排名第57,而中國大陸則位居第33名;在CCPI四大指標中,溫室氣體排放、再生能源及能源使用等三指標,台灣在發展碳排放的政策下尚有努力的空間。目前世界大廠紛紛要求其旗下供應鏈加入碳排放考量,如科技公司Apple宣布其所有業務與供應鏈在2030年以前,全部得透過自我減量或碳交易、取得碳權等外部抵換方式達到碳中和;運動品牌Nike則以2030年供應鏈減少30%碳排放為目標;而台積電也將要求供應商在2030年前節能20%。因此,不論是早幾年的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或近期熱議的ESG,都將是企業永續經營的必修課題,建議企業應即刻搭上節能減碳的時勢列車,加入全球市場競爭行列。
建立全民有償排放的觀念,台灣目標2050年淨零碳排
陳文孝認為,台灣若要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須從上到下全民積極共同參與,不論是徵收碳費,或是實施碳交易機制,只有先建立有償排放的觀念,才可能激發企業減排的內在動機。就短期目標而言,可先以降低歐盟邊境碳稅對台灣出口產品的影響,而中長期目標則是架構完整的低碳產業鏈,方能維繫台灣在全球的競爭力。
在碳交易制度方面,陳文孝建議為避免有償排放制度在導入初期影響面過大,台灣未來也可循國際與中國大陸的漸進模式,針對高碳排放量的能源產業優先實施有償排放機制,雖然不可避免轉型過程中影響整體能源政策與物價波動,但面對國際潮流大勢,台灣已經沒有蹉跎觀望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