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產業、文學奇妙交流 中油出版《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新書

中油發表《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新書,右為董事長李順欽,他也是當年拾穗月刊的譯者之一。左為作者張綺容。圖/中油提供
中油發表《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新書,右為董事長李順欽,他也是當年拾穗月刊的譯者之一。左為作者張綺容。圖/中油提供

中油宣布,與東吳大學16日在誠品書店松菸店舉辦《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30位譯者X 60篇譯作,重溫《拾穗》月刊開啟的文藝之窗》新書發表會;期盼透過此書帶領大家重溫台灣第一本純翻譯雜誌—《拾穗》月刊,如何從高雄煉油廠誕生及月刊譯者群的生命故事。

中油董事長李順欽、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臺大外文系退休教授王安琪、作者張綺容等人,聯袂出席新書發表會,對《拾穗》月刊的緣起、發展,與撰寫這本《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過程進行對談。

李順欽表示,對三、四、五年級生來說,《拾穗》是年少時期最熟悉的文藝雜誌,有小說、旅遊探險、音樂、藝術及科學新知等,澆灌文藝幼苗,豐富學子的心靈,這本月刊不只是高雄煉油廠員工們利用公餘時所編譯的刊物,也是油人前輩的榮耀,更是珍貴的文化資產。

這本純翻譯文學雜誌《拾穗》於民國39年5月1日初版,發行人是當時的高雄煉油廠長賓果先生,當時因國內外政治經濟情勢緊繃、原油供應受阻等因素,讓高雄煉油廠陷入無油可煉的困境,眼見廠裡許多知識青年,既懂理工科學又文采斐然,於是廠長賓果向總經理金開英建議,「煉油不成、不妨鍊字!」,決定讓廠裡優秀的知識青年創辦雜誌,但為避免創作涉入敏感政治議題,以翻譯作品為主要內容,由公司出錢購買外文書報讓員工翻譯。

李順欽說,這些理工男「右手煉油左手鍊字」成功開啟台灣翻譯史的新紀元,並以米勒名畫「拾穗」為刊物命名,由吳稚暉親筆題辭。當時台灣翻譯圖書相對稀少,《拾穗》一創刊便大受好評,發行量最高曾達到一萬份,發行三十八年透過譯介世界文學大師作品與科學新知,滋養台灣三代人的心靈。

廣告

為了擴展稿源,從第二十二期對外公開徵稿並提供優渥稿酬,吸引眾多文藝愛好者加入筆耕,其中不乏台灣文學之母鍾肇政、台灣劇場推手姚一葦等眾多文壇大師。

隨著時光流逝,《拾穗》慢慢消逝於人們的記憶之中,所幸103年4月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張思婷將她對《拾穗》研究投稿至台灣中油刊物石油通訊,刮起了一陣戀戀拾穗的旋風,員工也才了解原來《拾穗》對台灣翻譯及藝文界影響如此深遠,透過《拾穗》林懷民接觸到西方的舞蹈、鍾肇政也磨練出精湛的文筆,更培育台灣第一代的翻譯菁英,為當代開啟國際視野。

除了出版專書,中油也與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合作進行《拾穗》月刊數位典藏計畫,預計明(113)年初即可對外公開,屆時只要上網瀏覽,就可重溫《拾穗》月刊的精采文章。

更多中時新聞網報導
基本工資連8漲!「1原因」勞保天花板卻不動 年改要等到這時候
股王世芯-KY年飆3倍 離4千天價不遠了 AI IPC才剛起步 這些都可撈底
英業達股價直逼50元 本益比25倍 是否明顯被高估? 網1理由嗆「有種就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