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皇鼎 2019年9月合併營收2.03億元 年增-32.51%
日期: 2019 年 10 月 08日
上市公司:皇鼎 (5533)
單位:仟元
台積電近期頻頻創新高,昨(15日)甚至開出625元高價;有人妻上網無奈發文,先生居然把買房子的錢梭哈買5張台積電,存款僅剩13萬。針對資金、人氣全往台積電擠的現象,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示警,氣勢如虹的台股,短線可能要休息一下了。一名人妻日前在《靠北婚姻2.0》發文表...
國內大廠積極搶進電動車市場,政府也喊出2040年台灣新售汽車全面電動化,「電動車概念股」威力不容小覷、成為市場交投亮點。國泰證期顧問處經理蔡明翰分析,「概念股在電動車題材屬長線利多,得等待時間發酵,以長線角度觀察,現在可開始佈局。」
【時報-台北電】三星最新旗艦手機S21將於2021年1月底在全球開賣,本次三星確認不隨盒裝附贈充電插頭及有線耳機。法人看好,將有望進一步推動快充插頭及真無線藍牙耳機(TWS)市場成長,IC設計廠偉詮電(2436)、通嘉(3588)及鈺太(6679)等IC設計廠後續接單可望持續成長。 三星近日正式發表最新款旗艦智慧手機S21,並確認本次盒裝不附贈充電插頭及有線耳機,跟上蘋果腳步,同時也可望讓周邊零配件市場掀起新商機。法人指出,由於蘋果、三星及小米等品牌大廠相繼取消充電插頭隨盒附贈,因此看好後續OPPO、Vivo等品牌廠有望跟進,將可望帶動快充插頭及TWS等周邊市場規模增加。 其中,快充插頭市場部分,偉詮電、通嘉及天鈺(4961)等IC設計廠都已切入,並打入OEM/ODM市場,拿下中國、韓國及歐美等客戶大單,成功推動2020年業績創下新高紀錄。 法人指出,偉詮電在USB-PD市場已經順利打進美系及陸系等智慧手機品牌客戶供應鏈,加上筆電及遊戲機也開始導入USB-PD快充功能,使偉詮電2020年USB-PD出貨量順利突破1億套,2021年出貨將有望再度大幅成長。 至於通嘉則受惠於USB-PD快充趨勢,帶動2020年全年合併營收年成長38%至14.47億元,創下歷史新高表現。法人看好,通嘉目前已經獲得中國周邊配件廠大筆訂單,隨著USB-PD滲透率不斷提升,通嘉後續接單量將逐步看增。 另外在TWS市場部分,在蘋果、三星取消附贈有線耳機效應下,將可望讓使用更加便利的TWS市場需求再度成長。法人指出,鈺太受惠這波趨勢,2021年微機電(MEMS)麥克風出貨力道將可望更加強勁。(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 蘇嘉維/台北報導)
台股近期創下萬六高點,ETF也成為國人喜愛的理財工具,市場上光是ETF就高達220檔,不但可以期待配息,還有資本利得的增值空間。一位月薪4萬、台大畢業的男網友就分享,他只靠著投資
【時報-台北電】新台幣2020年以來升勢強勁,進入2021年之後,盤中更直接衝破28元大關,近日又傳出有出口商疑借美元拋匯炒匯賺價差,迫使央行15日一口氣找來20家大型出口商「喝咖啡」,道德勸說「同舟共濟,穩定匯率大家一起來」。 央行證實,的確有找來大型出口商聊聊,基於新台幣匯率的穩定,希望勿過度集中拋匯,儘量採分散的原則。因為從2020年底至2021年初,匯市成交量異常暴增,在此之前,央行已先對大型匯銀,包括公股銀及民銀進行關切,出口商是否異常拋匯,同時也暗示專案金檢的利劍隨時會出鞘,全面防止炒匯的可能,比照2020年糧商炒匯辦理。 即便央行不斷呼籲要同舟共濟,但用力在賣美元的出口商及匯銀卻「裝皮皮」,匯銀主管指出,央行在臉書貼文,以「匯率的穩定對大家都好」為題,更直接點出前貼文是善意提醒廠商不要過度拋匯,使美元愈賣愈低,以免「砸到自己的腳」,語氣已經加重,也似在預告將緊盯大型匯銀,根據路透報導,央行15日邀請約20家大型出口商「喝咖啡」的進一步舉措,據悉包括光寶、鴻海等電子大咖,以及塑化大廠等財務主管等。對此,光寶及鴻海均表示不予置評。 匯銀主管表示,台灣防疫成效良好,台股更是屢創新高,還有海外資金回流,尤其是外資匯入,新台幣升升不息,已讓央行為穩定匯率備感艱辛,但就是些人想渾水摸魚,借機炒匯套利,考驗央行的底線。但央行並不是無止境的買匯阻升,因為總裁楊金龍先前強調,進場調節匯率,絕不是為了取得不當價格競爭,主要為做好穩定匯市的天職。 央行接連透過臉書貼文對出口商喊話,「同舟共濟,穩定匯率大家一起來」、「匯率的穩定對大家都好」,提醒大家如果大量拋售美元,將導致美元價格愈賣愈低,這不但不利國內廠商的報價,且會發生匯損的情況,央行本於職責會調節匯市,但也請大家(出口商)共同維護國內匯市的穩定。 由於11日央行已透露「專案金檢是個有效的做法」,強調2020年的糧商炒匯案,專案金檢相關外銀後成效顯著,現在經過出口商道德勸說後,恐怕接下來就是直接再祭出專案金檢了。(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呂清郎/台北報導)
澳洲與中國陷入緊張關係,貿易戰也急遽升溫,日前中國祭出邊境檢疫手段,刻意阻擋澳洲龍蝦進口,導致澳洲國內龍蝦大量供過於求,價格一路崩跌,澳洲人掀起報復性消費潮,還有超市祭出限購令,而台灣也受惠貿易戰,事隔多年後再度進口澳洲龍蝦,每隻價格比過去至少便宜近500元。 肥美龍蝦捕撈上岸,過去大陸靠著大量採購,幾乎壟斷澳洲龍蝦市場,如今中澳貿易戰急遽升溫,戰火也燒到澳洲龍蝦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說,「中國海關依法對進口海產品,在進口口岸實施檢驗檢疫,合格後放行,希望澳方多做有利中澳互信與合作,符合中澳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精神的事。」,澳洲農業部長李特普魯德表示,「澳洲龍蝦延誤進口進中國後,停留兩到三天,基本上就不能食用了。」 中國祭出「邊境檢疫」作為報復性手段,澳洲龍蝦過去每年出口金額,高達5億美元,超過9成4全部輸往中國,如今出口卡關,罕見出現供過於求景象,價格一路崩跌,過去採購價每公斤30到40澳元,折合台幣600到800塊左右,現在每公斤剩20澳元,等於台幣500有找,掀起搶購潮。 澳洲超市祭出限購令,每人最多買4隻,甚至有超市業者統計,今年採購量是去年29倍,不只澳洲人展開報復性消費,台灣跟著漁翁得利,活跳跳澳洲龍蝦,事隔多年,總算再度出現在台灣市場,以這一隻500到600克計算,過去直逼2000元,現在不到1500元就能入手。 水產業者林君宇說,「以往年來算的話,我們平均一隻算下來,會便宜大概500到800元不等,客人一來也有指定說,我就是要吃澳洲龍蝦。」,火鍋涮熟就能入口,Q彈口感深得老饕的心,中澳大戰意外讓台灣消費者,能用便宜價格一飽口福。 (民視新聞/徐紹芸、黃啟豪 台北報導) 更多民視新聞報導台積電飆625元賣壓出籠 台股交易量爆4331億元北部飯店衝業績! 折扣配補助每人千元有找星光旺宅?「亞洲歌唱天王」林俊傑一住、鄰居秒出脫!賺了970萬
【時報-台北電】台股15日叩關萬六,卻爆大量收黑K棒,專家認為,指數創高後資金會轉往「低估股」,可留意在指數拉回之際,表現仍強勢、且位階相對低的個股,如股價在百元下,並獲法人單日買超者,包括群創(3481)、偉詮電(2436)等符合條件,有望成為後起之秀。 保德信高成長基金經理人葉獻文認為,隨著指數在短期內高漲,可能出現籌碼面凌亂而導致市場震盪,但從資金與企業獲利面皆有支撐的角度來看,元月行情可望維持,且農曆年後,行情有機會轉為中小型股補漲。 隨台股權值龍頭台積電釋出擴大資本支出利多,加權指數15日衝上萬六大關,惟過熱跡象引發獲利了結賣壓,終場下跌90點、0.58%,拉出一根長黑K棒。專家認為,在指數拉回時表現仍強勢、且位階相對低的個股,有機會接棒登場。 包括群創、偉詮電、漢磊、廣宇、和碩、頎邦、強茂、景碩、晶技、合晶、寶成、旺玖、昇陽半導體、宏遠證、聯強等15檔目前股價仍在百元之下,15日逆勢大盤收紅,其中,以偉詮電、廣宇漲停最為強勢,法人單日買超1,082~23,197張。 安聯台灣科技基金經理人廖哲宏表示,受惠於產業展望樂觀以及資本支出擴大等利多激勵下,帶動讓半導體整個族群以及設備股,攻上萬六的企圖心強烈。不過受到短線籌碼凌亂等干擾,上下波動幅度拉大,15日盤中高低點超過400點。 在盤面主流上,廖哲宏表示,除半導體和設備股相關外,包括:高速傳輸、EV電動車等相關族群仍是近期市場主流;電子零組件部分,受到缺料、缺貨及缺櫃效應,關鍵零組件類別持續擴大,需求持續緊俏,反映的是市場仍正向看待台股後續終端市場需求和補庫存的需求。(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方歆婷/台北報導)
以特殊鸚鵡螺造型成為大直新地標的台北大直英迪格酒店,耗費4年多、20億元建造,成為飯店界熱議話題,但經營者永紅集團董事長楊秀光其實鮮少受訪。
去年年底時,韓國一家軟體公司推出一款AI智能聊天機器人,並將該機器人設定為20歲女大生,名叫「Iruda」。 不過推出後不久,就引來不少爭議,先是傳出Iruda遭到惡意網路性騷
【時報-台北電】導電漿料大廠勤凱科技(4760)本周股價大漲逾兩成,公司公告2020年11月自結獲利,單月每股盈餘0.57元。勤凱2020年前三季每股盈餘約3.32元,法人預估,第四季每股盈餘上看1.5元,可望寫下單季高點,全年每股盈餘上看4.8元。 勤凱15日股價在平盤附近震盪,終場下跌1.15%作收,收盤價129.5元,成交量約6,187張。勤凱本周股價大漲,股價站上百元大關,單周漲幅約22.7%。 勤凱公告2020年11月自結獲利,月營收約1.24億元、年成長88%,稅前淨利約2,000萬元、年增186%,稅後淨利約1.600萬元、月增167%,每股盈餘約0.57元,獲利寫下單月歷史新高。總計10月、11月合併營收約2.42億元、年成長109%,稅前淨利約3.500萬元、年增218%,稅後淨利約2.800萬元、月增211%,每股盈餘約0.99元。勤凱12月營收維持1.24億元高點,法人預估第四季每股盈餘上看1.5元。 勤凱2020年合併營收約8.5億元,年成長112.5%,營業利益約1.16億元、年增480%,稅前淨利約1.15億元、年增422%,稅後淨利約9,227.8萬元、年增427%,每股盈餘3.23元。法人預估,勤凱2020年全年每股盈餘挑戰4.8元,可望創下歷史新高紀錄。 受惠於被動元件整體需求大幅成長及新增應用於電阻的導電銀漿產品,還有太陽能背銀導電漿量產,供貨給台灣主要太陽能廠,帶動勤凱2020年營收、獲利大幅成長。勤凱表示,客戶訂單能見度可達第一季底,因應需求增加,近期公司持續擴產,新產能將在第一季陸續開出。法人預估,今年勤凱營收可望有兩位數的成長,營收、獲利將續創新高。 勤凱出貨主力多為電容及電感導電漿,公司看好今年5G手機換機潮帶動被動元件成長。此外,去年勤凱的電阻導電漿出貨量放大,預期今年的出貨量成長幅度會大幅超越去年,電阻導電漿料的營收占比也會再拉高。勤凱的太陽能背銀導電漿料產品已獲多數台灣太陽能電池廠使用,並且是主要供應商。太陽能成長動能看好,太陽能背銀導電漿為電池模組的關鍵材料,在站穩台灣市場之後,接下來積極開發東南亞市場,營收也將持續成長。(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袁顥庭/台北報導)
【時報-台北電】被動元件大廠華新科(2492)東莞大朗廠13日發生火災,經消防調查檢核之後,華新科發表聲明指出,15日下午恢復運作,公司的接單及所有訂單將如期進行並正常出貨。 華新科13日傳出東莞大朗廠失火,雖然火勢在中午撲滅,但因東莞大朗廠區為華科生產重鎮,市場擔心原本供貨就已經吃緊被動元件供給更為緊俏,而國巨集團也在客戶訂單湧入之後暫停接單。 華新科在火災、停工一日之後,15日大動作發聲明滅火,聲明指出,子公司位於中國東莞大朗其中一棟廠區頂樓廠務設施的火災意外,經過消防調查檢核完成後,已於15日下午恢復運作,晶片電阻(Chip-Resister)產線已恢復正常生產,積層電容(MLCC)之生產及入庫亦完全未受影響,公司的接單及所有訂單將如期進行並正常出貨。 東莞大朗廠是華新科旗下最大廠區,該廠區共有五座廠房,華新科在此布建MLCC、晶片電阻產能,業界估計其中MLCC的產能比重約佔50~60%。根據先前法說會統計,華新科平均稼動率高達95%,產能維持滿載的狀態。法人指出,華新科在MLCC和晶片電阻訂單能見度約3個月,目前庫存天數在40天左右。 華新科2020年全年合併營收約355.43億元,年增18.7%,為史上第三高。去年第三季MLCC佔華新科整體營收比重約54%,晶片電阻佔比約22%,射頻及保護元件佔比約17%。 15日大盤下跌,被動元件類股也全盤皆墨,其中華新科大跌3.33%、收盤價232元,奇力新、大毅跌幅也都超過3%,國巨集團跌幅較小,國巨下跌0.99%、收盤價602元,凱美則是下跌1.46%。(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袁顥庭/台北報導)
視訊會議平台 Zoom (ZM-US) 自去年 10 月中旬以來,股價下跌了約 35%,係因投資者質疑,一旦經濟重啟且至少一些企業員工重返辦公室,Zoom 的成長率還剩下多少。然而,這拋售是否過頭?
【時報-台北電】美國總統川普發動卸任前對中國最後一擊,美東時間14日再擴大投資黑名單,將九家公司納入涉解放軍企業之中。由於美國投資人必須在11月11日前清倉相關證券,且全球第三大手機廠商、港股首檔同股不同權的小米名列其中,無疑為全球資本市場埋下隱憂。 這份名單中多數企業為大陸央企與國企,以及國資背景濃厚的中芯國際、未上市的華為,鮮少如小米這種吸引全球資本的民營企業,小米15日股價開盤大幅滑落,收盤跌10.26%報29.3港元,成交值高達337億港元,股價失守30港元關卡。 根據美國國防部美東時間14日公告,增列九家陸企進入涉解放軍名單中,包括小米、中國商飛等。自2020年6月以來,美國國防部已公布四批、總計44家陸企在內的黑名單,川普在2020年11月簽署行政命令,禁止美國資本投資涉及解放軍清單內的企業。 小米隨即發表聲明,強調公司服務和產品皆為民用或商用,並非中國軍方擁有、控制或關聯方,亦非美國NDAA法律下定義中國軍方公司,將會採取合適措施保護公司和股東利益。 在川普掌權時日屈指可數的近期,美方一度劍指大陸網路兩巨頭阿里與騰訊,但最終中箭的卻是小米。小米為港股首檔W(同股不同權)股,亦是手機物聯網中的佼佼者,外資買賣頻繁,在市場上具有指標意義。不過路透引述標普國際說法稱,小米雖被列入清單,但憑藉充裕的淨現金以及廣泛的投資人基礎,預計公司信用狀況不會受影響。 另一方面,川普政府在卸任前對中國絕招盡出,除擴大投資黑名單外,美國商務部14日將中海油列入實體清單,國務卿蓬佩奧更宣布,將對與南海爭端有關的中國個體實施簽證限制,以停止中國在南海的脅迫行為。 川普即將在20日卸任,外界預料投資黑名單不會再擴大,市場靜待拜登政府上台後的對中政策如何走。有觀點認為,川普卸任前猛打中國,可能也幫了拜登團隊,使其有更多籌碼與中國進行談判。(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楊日興/台北報導)
【時報-台北電】半導體產業越來越火熱,封測大廠日月光投控(3711)0年自結財報,歸屬母公司淨利達275.94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年增63.8%,每股淨利達6.47元。法人預期,日月光投控在2021年上半年受惠封測產能全面滿載,加上漲價效益,推動上半年營運逐季攀高。 日月光投控2020年合併營收4,769.79億元、成長15.4%,其中電子代工服務(EMS)營收2,047.23億、半導體封裝測試營收約2,802.97億,全年營業淨利為348.78億元,歸屬母公司淨利275.94億,每股淨利6.47元。 目前晶圓代工產能吃緊,連帶讓封測產能全面滿載。供應鏈指出,日月光投控當前訂單量已遠超過產能負荷,且即便封測產能漲價30%,仍有客戶願意埋單,且這股趨勢有望一路延續到2021年中。至於EMS事業雖在2021年上半年為產業淡季,不過受惠蘋果終端產品熱銷,使系統級封裝(SiP)業績仍具有淡季不淡表現。 從整體的表現來看,法人預期日月光投控上半年受惠封測產能滿載,加上代工價格調漲等利多,第一季合併營收季減幅度將優於過往的水準,不過漲價帶動毛利率成長,獲利有望力拚與2020年第四季的表現持平,進入第二季,工作天數恢復正常之後,單季的業績將有望挑戰新高,上半年營運逐季成長可期。(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蘇嘉維/台北報導)
(中央社記者楊舒晴台北16日電)苦於國際油價大跌,導致資產減損,中油最新自結去年稅前虧損為新台幣200億元,反觀台電受惠煤炭等燃料成本下跌,去年前11月稅前盈餘達279億元,全年篤定繳出營運好成績。
【時報-台北電】川普即將離開白宮,他任內把美元搞得軟趴趴!去年跌跌不休的美元指數周五(15日)大幅上漲,站上90.79,創下一個月新高。 美元突然活了過來,背後有三大驅動因素,投資者押注美國將加碼財政刺激,助漲美債殖利率升高,帶動美元跟著翻身;而新一輪刺激方案可能會令聯準會減少貨幣政策支持;美元空頭部位爆倉而反彈。華爾街投行認為,美元短期可能上漲,但長期仍舊傾向看跌。 美國財經媒體報導,美國政府砸了數兆美元後,將再推出更多財政刺激,拉抬經濟成長。投資人把資金押注看好美國復甦的資產,由於投資需要美元,因此帶動市場美元升值。 摩根士丹利最新報告指出,在美國財政刺激措施出爐可能性上升和看跌美元情緒過多的情況下,放棄對美元近期貶值的預期,看法轉為中性,並認為美債殖利率和美元都處於觸底反彈的過程。 加拿大豐業銀行表示,考慮到殖利率上升,美元空頭部位爆倉和季節性影響,美元反彈可能在短期內進一步擴大。 匯豐銀行則認為,1月20日拜登新政府上任後,市場情緒會變得務實,因此光靠債市走勢很難推動美元指數持續回升,聯準會對貨幣政策前景的態度,才是美元走向的關鍵。 華爾街投行對美元後市看法分歧,但美國財經媒體卻強調,美元低迷不會持續太久,殖利率大幅上揚和美股強勁表現,將吸引投資人回鍋擁抱美國資產,意味著美元今年可望持續反彈,出現兩端上揚的微笑曲線。(新聞來源:中時新聞網 吳美觀)
【時報-台北電】陸港兩地上市的大陸知名國有車企: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廣汽集團)15日盤中傳出,其石墨烯電池已進入實車量產測試階段,並將於本月底發表有關石墨烯電池技術的詳細資訊。在此消息激勵下,廣汽集團A、H股當日尾盤急拉飆漲。 電動汽車是當前全球資本市場的寵兒,相關概念如汽車電池也因此成為投資人關注重點。15日廣汽集團A股盤中窄幅震盪,利多消息傳出後,尾盤快速拉漲直奔漲停,收報人民幣12.52元。廣汽香港H股上午一度大跌5%,午後由跌轉漲,尾盤更一度飆漲28%至10.66港元,最終收報9.38港元,上漲19%。 財聯社報導,2021年剛開年,隨著全球電動車霸主特斯拉(Tesla)在大陸市場開出降價30%的雷霆促銷手段,讓大陸電動車大戰提前開打,近日各家業者更頻頻推出自家「黑科技」,除了博取市場眼球也為自身造勢。 譬如美股上市的「造車新勢力」蔚來汽車日前發表新房車「ET7」,聲稱搭載最大的150kWh版本,續航里程達到了驚人的1千公里,號稱超越特斯拉現有電動汽車的續航距離(約500至840公里),但需要等到2022年才能問世。 時隔數日,廣汽集團旗下子公司廣汽埃安15日發布官方海報表示,其搭載石墨烯超級快充電池的車型8分鐘即可將電池充滿80%,續航里程為1千公里。 海報還稱,這一全新動力電池科技「即將量產搭載,不用等到明年(2022年)」。針對蔚來汽車的意味十分強烈。 報導並稱,廣汽集團的石墨烯電池已進入實車量產測試階段,並將於1月底發表有關石墨烯電池技術的詳細資訊。 廣汽集團在2005年6月成立,主要經營汽車整車及零組件設計與製造、銷售與物流,以及汽車金融、保險及相關服務。 在大陸的大型國有控股汽車集團中,廣汽是第一家完成「A+H股」整體上市的業者。目前廣汽旗下擁有廣汽乘用車、廣汽本田、廣汽豐田、廣汽三菱、駿威客車等品牌。(新聞來源:工商時報─李書良/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