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危機間仍有再穩定的空間

台灣人熟知的大陸外交部長王毅,在兩會期間談到中美關係,指責美國推動新冷戰,認為「政治病毒」干擾了中美關係,呼籲兩國就抗疫和經濟復甦展開合作。他稱,中方始終願本著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精神,與美方共同建設一個協調、合作、穩定的中美關係。

一段時間以來,中美兩國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博弈有劍拔弩張之勢。大陸國務委員兼外長的表態表明,合作依然是大陸官方的主基調。當前世界與中美關係均處在歷史關口,向何處去,選擇不同,結果就會截然不同。中美兩國之間危機重重,但依然存在再平衡、再理解、再穩定的空間,需理性把握。

中美關係由3點決定:歷史上看,中美關係波折不斷,從1989年天安門事件引發的政治風波、南斯拉夫炸館事件到撞機事件等,兩國關係多次經歷冰點,但最後都恢復了正常,實際上兩國在處理衝突事件中都留有了餘地,兩國關係天然具有鐘擺效應。現實來看,儘管貿易戰以來中美貿易額下降,但美國依然是中國最大的單個國家類交易夥伴。兩國產業鏈分工、社會聯結度、在全球合作中的必要性等等,決定了中美之間完全脫鉤不可能也不可行。就目前情勢來看,儘管美國在各個領域壓制大陸的企圖明顯,有學者將其表述為「新鐵幕」政策,但整體而言,兩國之爭主要聚焦在輿論戰領域,真正的新冷戰還言之或早。

這給兩國關係留下了一定程度的轉圜基礎和空間。對美國來說,美國認為中美建交以來實行的對華「接觸—融入」戰略失敗,新的對華戰略該如何確立,還需要一段時間醞釀,但就目前而言,美國對華政策回到現實主義。川普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明確把大陸列為戰略競爭者,在此邏輯下,疫情是削弱大陸實力的一個機遇,需善加利用。

廣告

但對美國自身而言,中國問題更像一個外部導火線,更為根本性的問題是,在自由主義秩序的變局中,美國該如何調整國家發展戰略。美國國內治理遇到的挑戰,在疫情下更為凸顯,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崛起,走了一條不同的道路,給美國帶來更大的外部衝擊。按照進攻性現實主義的思路,當然壓制住中國才是成功。但壓制中國並不符合美國的現實利益或者說代價過於高昂。美國的理性選擇是像過去每一次困境重生一樣,聚焦國家自身的超越。在這個過程中,以民為念,為世界擔責,塑造與中國的新型競合共生關係。

對中國而言,當下的中美關係中其實具有更多的主動性。這是由大陸尚處弱勢、成長期與作為被遏制方決定的,在過去的每一個關口,大陸的判斷和選擇至關重要。按照大事小以仁、小事大以智的原則來看,大陸應該更加冷靜地看待中美關係變化、富有智慧地來處理中美關係。首先要積極穩定中美關係,這意味大陸要主動用好多種軌道穩定中美關係,包括智庫在內的多渠道溝通機制,增進理解和互信。將一部分反華勢力與大多數美國民眾區別對待。對美國公民、企業遞出更多的橄欖枝,拓寬合作管道。

當然,大陸自身的國家發展應朝著更加開放、公正的方向,這符合本國利益,也符合既有世界體系維護者、完善者的定位。其次,在外部輿論攻勢下依然要發揚謙虛、包容的中華美德。「戰狼外交」固然是因為有狼,但仍然可以選擇從容的姿態,用更寬廣的胸襟來化解敵意。

鄧小平曾說,「中美兩國之間儘管有些糾葛,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和分歧,但歸根到底中美關係是要好起來才行。這是世界和平和穩定的需要。」美中全國關係委員會主席歐倫斯近日撰文指出,一旦中美把戰略競爭排除在外,中美就可以坐下來就國家安全做出最清晰的、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定義。歐倫斯在文章裡呼籲,新冠因為中美的戰略競爭增大了自己的殺傷力和致命性。現在應該停止戰略競爭,造福中美人民。

身處中美之間的台灣,該如何選擇呢?台灣既處於中美兩大板塊撞擊的前緣,也是太平洋中東西兩股力量的聯結。台灣的理性選擇大概是既要居安思危,避免捲入紛爭傷己,也要主動作為,成為一支益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