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媒發文,人行買債可實現流動性釋放,重申相關行動不等於QE

【財訊快報/陳孟朔】中國財政部透露官媒《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表態支持中國人民銀行(人行或央行)「下場」購買國債。人行相關負責人也提出,央行在二級市場(次級市場)進行國債買賣,可以作為流動性管理方式和貨幣政策工具儲備。另一官媒《中國基金報》亦引述業內人士透露,央行買債可實現貨幣和財政管道的流動性釋放,並重申相關行動不等於量化寬鬆(QE)。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基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第四章第二十九條,央行在二級市場買賣國債來實施貨幣政策在法理上是具備可行性的。預計人行購債可以實現貨幣和財政兩個管道的流動性釋放,並緩解政府債供給高峰對於銀行間流動性市場的衝擊。「央行購債與量化寬鬆(QE)、財政赤字貨幣化不同,QE是指央行在基準利率處於或接近零時採取的非常規貨幣政策。對美國而言,具體實施方式為Fed先創造超額準備金,使用這部分資金在公開市場上從一級交易商購買聯邦政府發行的國債與政府資助的企業發行的抵押債券(MBS)。美國聯準會(Fed)曾以此增加基礎貨幣供給以及商業銀行的流動資產,以刺激信貸增加,進而為市場注入流動性。」

明明也指出,1995年首次通過的《中國人民銀行法》提到央行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不得直接認購、包銷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實質上否定財政赤字貨幣化和MMT。而且相關法規中表明央行可以買賣的資產主要是債券,並未提到允許參與權益市場等場合的交易。

申萬宏源研究債券首席分析師金倩婧指出,QE和財政赤字貨幣化都伴隨央行購買國債的行為,但並不是單純的央行購買國債的問題。目前國內仍處於貨幣政策工具創新階段,利率水準也處於合理區間,3%赤字率也在國際警戒線以下,其他條件均不符合QE、財政赤字貨幣化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