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貿易興衰史
1998年4月國貿局發了一則新聞稿,內容大致如下:「近來經常發生國外買主把大陸貨品退到台灣,這些貨品既是大陸貨,而且出口地點明白寫著是大陸,怎麼會退回台灣呢?原因甚為簡單,這些貨品都是循台灣接單、大陸出貨的模式所進行的三角貿易。」
三角貿易的故事可以從這裡談起,那個年代,隨著廠商赴大陸投資絡繹於途,三角貿易日漸增多,所謂三角貿易是指廠商(母公司)把獲得的訂單,移至海外(子公司)生產並出口至目的地,雖然生產活動不在台灣,但台灣負責運籌、規劃及調度,因此可獲得一筆可觀的三角貿易毛利,對GDP的貢獻不小。
過往對GDP貢獻大
三角貿易的毛利有多少呢?依主計處早年推估,1996年只有30億美元,在2001年政府西進政策由「戒急用忍」放寬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之後,赴大陸投資更加熱絡,海外生產比跳躍成長,三角貿易也就跟著大躍進。三角貿易毛利於2005年升破100億美元,2014年達200億美元,2021年創史上最高的307億美元,對於經濟成長保三、保五有極大的貢獻。
三角貿易、海外生產比與西進投資如響斯應,當海外投資成長,產能得到擴充,海外生產比自然就扶搖直上,2000年海外生產比不過1成,2005年逾4成,2010年升至5成,隨著兩岸分工密切,隨後十年台灣三角貿易與日俱增。
這個情況在2021年達到最高峰,三角貿易毛利升至300億美元,此後,由於美中貿易戰一再升級,大陸經濟腹背受敵,影響所及,業者西進步調放緩,原已在大陸生產的產品,部分又回到國內加工。經此變化,今年上半年海外生產比降至47%,三角貿易毛利也落至130億美元,這與2000~2021年的擴張走勢,剛好相反。
近日我國出口連十紅,看到1~8月資通產品出口成長90%,不少人以為出口情勢大好,然而把出口變化放在GDP的範圍來觀察,就會發現這只是生產地點的移轉而已,昔日在大陸生產帶來了可觀的三角貿易,如今移回國內加工,海關出口這本帳固然錦上添花,惟三角貿易那本帳卻也雪上加霜,彼長此消,綜合起來對GDP加分效果並沒有想像中這麼大。
美中貿易戰添亂
美國自二戰結束後,邀集各國在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之下進行八個回合多邊貿易談判,半個世紀以來促成關稅降低、市場開放,讓自由貿易得以實現,創造人類社會福祉。遺憾的是,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後來居上,美國心生畏懼,一夕之間,美國就從自由貿易的布道家變成公平貿易的狙擊手,七年來以國安為由加徵關稅、發動貿易戰、修改自由貿易協定,無所不用其極,自由貿易早就被他們拋到九霄雲外。這雖是美中貿易戰,但誰也無法置身事外,30年來台灣三角貿易的興衰,剛好見證了這一頁國際政治史,也見證了自由貿易的繁榮與殞落。
小檔案■台灣去年外銷訂單5,610億美元,海外生產比50.9%,代表有半數的訂單是在海外生產,今年前八個月海外生產比降至47.6%,說明移至海外生產的情況緩和了,各業中以資通產品海外生產比下滑得最多,2021年為90.3%,今年前八個月已落至80.4%,惟這個海外生產比仍居各業之冠。
小檔案■三角貿易原屬服務貿易,配合國際收支新規範(BPM6),自2019年起國民所得統計改列商品貿易,分為商仲貿易(不進行加工)及委外加工貿易兩類,以2023年而言,我國三角貿易毛利(淨收入)244億美元裡,屬商仲貿易者有194億美元,約占三角貿易毛利的8成。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寧德時代 最大鋰電池基地投產 福鼎廠逾人民幣千億產值
台光電建新廠 擬發可轉債籌資35億
徐秀蘭:能源政策明確 就能拚出產業需要的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