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計劃》影評:時限已到,歡迎「登出」世界

【香功堂主影評專欄】為能應付高齡化社會帶來的經濟衝擊,日本通過一項法律,年滿七十五歲以上的長者,可以自願參與「七五計劃」,領取十萬日圓獎金,並以安樂死的方式離開人世。七十八歲的飯店清潔員阿道,年輕時有過一段痛苦的婚姻經歷,膝下無子的她,在丟失工作後,更顯無助,眼見好友孤獨死去,決定簽下七五計劃;阿擴是「七五計劃」的推廣人員,二十年不見的叔叔自願參與計畫,阿擴的心情因此變得糾結與矛盾;來自菲律賓的女看護,五歲女兒因心臟問題需要手術,她轉職擔任「七五計劃」的善後人員,幫忙收拾死者身上的遺物...

若能自由決定死亡日期,你願意參與「七五計劃」嗎?這個以社會群體利益為優先考量的計畫,有沒有缺陷?例如年過七十五歲的長者若是選擇不參加計畫,會否受到歧視與排擠?阿道在失去工作後,依然不願申請社會福利津貼,她是自認體力還行,還能多工作幾年?或者害怕領取福利津貼,會凸顯自己的生產力下降,會被社會淘汰?那麼年輕人該如何看待「七五計劃」?不願意支持這項計畫,高齡社會帶來的經濟與照護問題,就得由年輕人一肩扛起,他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格外辛苦,若是贊成計畫,是否又顯得不夠人性、冷酷無情?

電影裡,阿道向阿擴查詢計畫內容,阿擴的提醒鬧鈴(每個服務對象只能擁有三十分鐘的諮詢時間)會在三十分鐘時響起,鬧鈴響起時,阿道立刻不好意思地說:「原來已經三十分鐘了啊。」阿道簽署計畫後,會有一名專屬的心理輔導員,每天可以跟輔導員通話十五分鐘,阿道總是熱切地把握短暫的十五分鐘通話時間,那是她失去工作後,少數能與他人談心的時光,而當電話響起時間中止的鈴聲,阿道會說:「不好意思,原來已經十五分鐘了啊。」提醒「時間終止」的鬧鈴,既刺耳又感傷,像是在說:時間到了,就該乖乖離去,不要停留,不要造成他人的「麻煩」。

《七五計劃》倍賞千惠子(左)在計畫執行前與心理輔導員河合優實相約外出,卻也讓河合開始產生複雜情緒。(天馬行空提供)
《七五計劃》倍賞千惠子(左)在計畫執行前與心理輔導員河合優實相約外出,卻也讓河合開始產生複雜情緒。(天馬行空提供)

害怕給他人帶來「麻煩」的民族性,讓早川千惠編導的《七五計劃》有著一份「真實感」,覺得未來某天,日本或許真的會考慮這個做法。《七五計劃》以一名憤怒、痛苦、無奈的年輕男子屠殺多位老人的悲劇事件揭開序幕,這名男子自殺前留下一封遺書,鼓勵日本老年人應該要像戰時的日本國民,願意為國家的福祉付出生命。人的個體性被弱化,群體性被放大,為了維護群體的利益,可以有條件地犧牲他者的權益嗎?

影片中,「七五計劃」執行一段時間後,大量的老人離世,國家經濟問題確實趨緩,新聞報導表示日本政府有意把「七五計劃」的年齡下修到六十五歲。不禁要想,這條法律(道德的邊界)不斷放寬到最後,會不會變成:開放所有年齡都能實施安樂死?只要身體狀況(或經濟產值)不符合國家的整體利益發展,就能「鼓勵」人們提早登出這個世界?

《七五計劃》無力給予這個複雜的道德題目一個確切的「對」或「錯」答案,它最終只能回歸人的情感面,一如阿擴與叔叔相處的最後時光,稍稍緩和了叔叔的寂寞心情、菲律賓看護身處弱勢,做著日本人也不想做的工作(清理遺物),卻依然維繫著對人的關懷、輔導員在與阿道相處一段時日後,對於「別離/死亡」有了不同的體悟(但我覺得工作一段時間後,會對送走死者一事感到習慣)。

《七五計畫》Plan 75(天馬行空提供)
《七五計畫》Plan 75(天馬行空提供)

(底下會提及關鍵劇情,請斟酌閱讀)

電影尾聲,阿道意外逃過死劫,她離開醫院,走下山坡,遠方升起旭日,阿道望向山底下的眾生,她是否想要重新投身群體?或是準備下一次的安樂死?電影結束在阿道走出鏡頭外,只剩陽光穿透雲層的景緻。《七五計劃》結局沒有帶給我或釋懷或悲傷的情緒,我猜不透阿道的想法,自然也無法確定電影最後的畫面,代表的到底是樂觀或悲觀。也許,《七五計劃》的結局是一面鏡子,眼前的旭日是「充滿希望」或是「臨死前的風景」,反映的是觀者當下的心境,以及對於未來的想像吧。

早川千惠導演沒有將《七五計劃》拍得煽情,沒有刻意渲染悲傷或憤怒的情緒,它大半時間是抒情的,冷靜的,灰色調的,它讓人想起自己身處的社會處境(台灣也面臨高齡社會的問題),思考自我對於安樂死議題的接受度。《七五計劃》不是一部討喜的作品,但我挺喜歡,尤其喜愛倍賞千惠子(飾演阿道)的表演,不卑不亢,優雅傷感。

movie_id:13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