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教育】在英國讀碩士、博士為什麼可以快速畢業?

作者:王敏而/業餘知識分子

比起台灣大眾普遍較為熟悉的美國學制,英國學制的內在邏輯則相對較少被討論,因而較不為人所知。因此,本系列的兩篇文章,《換日線》專欄作者牛津音樂學博士候選人王敏而透過回顧自 2018 年專欄開設以來所寫過的多篇關於英國高教體制的作品,總結出英國學制的脈絡。

希望能為有意赴英留學的學子們提供一些參考,以便讀者在出國前就能對接下來的留學生活有比較具體的想像、規劃,與確實的期待和準備。

相信許多來英國留學的朋友都曾被問過一個問題:為什麼在英國取得學位這麼快?的確,相較於台灣人普遍熟悉的美制:完成碩士學位需要兩年(人文學科可能超過三年),博士學位則至少需要五年(人文學科往往需要六到八年);英國這裡,則通常只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便可獲得碩士,四到五年便可取得博士學位。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從筆者的專欄開設以來,便陸續分享過英國教育體制背後的邏輯。如今,在筆者即將完成學業之際,本文將透過回顧這一系列關於英國高教體系觀察的文章,來嘗試回答這個問題。

在進入正文前,需要先說明的是,本文僅討論英國高教邏輯的「應然」層面,在實然層面上往往會因為各種原因,造成現實與理想有一定程度的落差,不在本文的討論範疇。

攤開英國高等教育地圖

首先要理解的是英國高等教育的目標。相較於美國強調通識教育的通才訓練,英國則相對強調專才訓練,意即學生的學習內容會集中在一個相對較小,且自己有興趣的範圍裡,希望能專注在一個議題上取得突破。

從上述的前提出發,英國大學面試時的錄取標準,便不在於挑選「對所選科系已經有很多背景知識」的學生,而更希望看到學生們對這個學科的前景具有什麼樣的想像力,以及對問題的思考能力。

在進到英國的大學後,課程的安排則是依據學生個人的興趣選擇「專題式課程」。課堂上老師所講述的內容也同樣是從自身研究出發,因此設計的課程也具備高度專一性。評量方式強調論文寫作,測試學生是否真的能夠理解課堂上的指定閱讀教材,並將教材的內容套用到身邊實際的案例中。而這也是英國對大學生的教育目標:能否對自己所選方向的文獻有基本的掌握,並能落實在具體的案例分析上。

在具備了上述能力之後,進到研究所階段的學生,應該已經能夠對所選領域的前景有自己的想像,同時具備論述能力將自己的想法發展成較小規模的學術論文。在〈牛津大學如何上課?〉一文,筆者曾分享研究所討論課的上課方式:老師完全不會花時間講解指定閱讀(因為這是學生在大學階段就該具備的能力),而是密集的提問討論,彼此刺激思考和培養發展自己論點的能力。

且選修課程的學生,通常也會將這門課程的作業做為碩士論文的一部分,這些都是協助學生完成碩士論文的重要過程。因此,一年的時間固然短促,但在英國學制有其內在邏輯,這與台灣學生所想像的:「進到研究所以後才開始修課、找題目(這可能就要耗費一年的時間),然後才開始寫論文」非常不一樣。

到了最後的博士階段,則是對這些過往能力的綜合展現。進到博士階段的學生,通常已經在之前的學習歷程或者工作經驗中探明了一個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並且已經對這個問題的相關背景知識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因此博士階段的工作重點就是專注於解決自己所提出的問題。

從英美大學博士資格考的制度也可一窺端倪。相較於美國的博士資格考還是比較偏重在針對學生所選領域的背景知識的測驗,英國的博士資格考內容則與學生的論文題目高度直接相關。以筆者的資格考為例,考試內容是提交兩篇各 5,000 字的文章,其中一篇是文獻回顧;另一篇則是與論文內容相關的任何題材,文章題目自訂,並進行口試。四到五年的時間雖然比起美制較短,但英國的博士生卻是將時間全然的投入在自己的研究題目上,最終取得博士學位。

超前部屬的英式學制

在理解英國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標和對各階段學生的期待後,不難發現在英國高等教育的邏輯中,每一個階段都是在為下一個階段做準備。英國期待高中畢業生就能展現出對探索知識的潛力,期待大學生開始培養論述的能力(而非繼續追尋正確答案),期待碩士生已經具備發掘問題的能力,最後在博士階段把精力集中在解決自己所提出的問題上。

當然,這樣的模式看似理想,但在實踐上也確實會面臨不少挑戰。因此下一篇文章,筆者將補充一些相關議題,並延伸討論英國學制所產生的問題及其原因。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英國學制大哉問(上)碩士只讀 1 年、博士只讀 4 年,學得到東西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唸完,就快點回你的國家去吧!」──對留學生築起高牆的英國政府
英國小學生,4歲就能入學上「0 年級」:先學「做人」,再學「讀書」的基礎教育

作者簡介:

王敏而,畢業於台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目前是英國牛津大學音樂學博士候選人,研究興趣為於如何透過討論音樂的全球流動提出批判帝國主義與冷戰政治的新論述。專欄以「業餘知識分子」為名,期許自己成為薩伊德(Edward Wadie Said)筆下「思想上的業餘者」,不為權力所動,只為自己的興趣而發言。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