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成交金額不含盤後定價、零股、鉅額、拍賣及標購
南亞 個股留言板
因應高階材料在地化需求,南亞(1303)加碼投資400億元,於彰濱工業區設置的高階電子材料項目正式啟動。南亞公告,向經濟部工業局承購彰濱工業區四筆土地,合計55萬平方公尺(約16.64萬坪),交易總額57.04億元,以滿足擴建需求;初步將先以環氧樹脂、支應鋰電池及厚版高階的銅箔,為投資項目。
日 期:2022年08月16日公司名稱:南亞(1303)主 旨:南亞向經濟部工業局承購土地發言人:吳嘉昭說 明:1.標的物之名稱及性質(如坐落台中市北區XX段XX小段土地):彰濱工業區崙尾西一區三期崙海段27-4~27-7地號(原暫編臨1至臨4地號)共4筆土地2.事實發生日:111/8/16~111/8/163.交易單位數量(如XX平方公尺,折合XX坪)、每單位價格及交易總金額:交易單位數量:土地面積550,090.49平方公尺每單位價格:約新台幣10,368.71元/平方公尺交易總金額:新台幣5,703,727,899元4.交易相對人及其與公司之關係(交易相對人如屬自然人,且非公司之關係人者,得免揭露其姓名):經濟部工業局;其與公司之關係:無5.交易相對人為關係人者,並應公告選定關係人為交易對象之原因及前次移轉之所有人、前次移轉之所有人與公司及交易相對人間相互之關係、前次移轉日期及移轉金額:不適用6.交易標的最近五年內所有權人曾為公司之關係人者,尚應公告關係人之取得及處分日期、價格及交易當時與公司之關係:不適用7.預計處分利益(或損失)(取得資產者不適用)(遞延者應列表說明認列情形)
【時報-台北電】南亞(1303)向經濟部工業局承購彰濱工業區崙尾西一區三期崙海段27-4~27-7地號(原暫編臨1至臨4地號)共4筆土地,交易總金額57億372萬7899元,以滿足擴建需求。(編輯:張嘉倚)
【時報-台北電】南亞(1303)上半年合併營收1968.24億元,稅前淨利387.61億元,本期淨利321.79億元,歸屬於母公司業主淨利293.95億元,每股盈餘3.71元。(編輯:張嘉倚)
台塑企業表示,配合國際金融穩定委員會成立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TCFD)建議指引,台塑(1301)、南亞(1303)、台化(1326)、台塑化(6505)、南亞科(2408)、南電(8046)、台塑勝高(3532)、福懋(1434)及福懋科(8131)9家上市公司已於2021年登錄支持TCFD倡議,並於2022年初次發行個別公司的TCFD報告書。
【財訊快報/記者巫彩蓮報導】通膨造成終端消費支出排擠效應,中下游石化產品買氣下滑,台塑(1301)、南亞(1303)、台化(1326)產品銷售量、價受到影響,第三季旺季營運恐不若第二季;台塑化(6505)認為市場對經濟衰退預期強烈,壓抑油品需求,國際能源署預估第三季原油供需情況轉為過剩,9月起亞洲煉油廠進入密集檢修期,可望支撐汽油煉油價差。 台塑定調第三季是「旺季不旺」,疫情期間港口封鎖、貨櫃短缺導致海運費飆漲,隨著疫情趨緩,港口壅塞緩解且貨櫃供應量增加,海運費走跌,高雄到美國洛杉磯運費由年初每噸480美元回跌到近期325美元,物流明顯改善,近期高通膨導致終端需求大幅萎縮,引發產業供應鏈進入庫存調整期,下游加工廠訂單減少,石化市場面臨終端產品「消費趨緩、去化庫存」壓力。 通膨環境下、終端消費疲弱,加上供應鏈庫存高,產品價格下滑,南亞EG等部份化工產品售價已觸及成本線,終端消費疲弱,市場供需狀況需要時間去調節,市況偏保守;電子材料方面,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降低,但在伺服器、車用載板訂單支撐下,銅箔基板營收略增、電路板維持高檔。 台化各項產品也配合市況調整開動率,確保庫存不增加,以有效地控制
台塑企業8日公布旗下四大公司2022年7月合計營收為1,557.46億元,月減14%,年成長8.8%;累計7月合併營收為1兆1,255億元,年成長21.7%。受終端需求疲弱影響,四大公司7月營收皆較6月下滑,並對於第三季展望保守看待,不過台塑化營收仍較去年成長42.3%。
【時報記者王逸芯台北報導】全球宏觀經濟逆風,通膨居高不下,台塑四寶針對第三季釋出最新展望,普遍偏向保守預估,台塑(1301)、南亞(1303)、台化(1326)均認為第三季營收恐相較第二季再進一步下修。油價部分,台塑化(6505)認為,原油需求減少,加上供給持續增加,將預期8月油價維持弱勢。 台塑表示,由於全球通膨居高不下,各國陸續升息對抗高通膨,消費者可支配所得減少,購買力減弱,且全球疫情反覆,需求萎縮,石化產品價格走跌,市場展望轉趨保守,加上台塑配合台塑石化OL-2歲修,第3季開工率低於第2季,產銷量減少,因此,在價、量齊跌下,維持與先前看法,預期第3季營收比第2季減少。不過,第3季有62億元現金股利挹注獲利,稍可彌補本業利益的下滑,將持續關注俄烏戰爭與疫情的後續發展、歐美升息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適時調整營運策略。 南亞表示,8月預計伺服器及車用載板訂單的支撐下,電子材料及載板等營收略增;丙二酚因下游客戶停車定檢,交運量降低,營收減少;乙二醇因價格下跌,部份產線持續減停產,營收減少,整體來說,8月營收將較7月略增。展望第3季營收,電子材料/產品因第二季大陸封城,影響交運,基期較低及高
日 期:2022年08月08日公司名稱:南亞(1303)主 旨:南亞2022年7月合併營業額發言人:吳嘉昭說 明:1.事實發生日:111/08/082.公司名稱:南亞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3.與公司關係(請輸入本公司或子公司):本公司。4.相互持股比例:不適用。5.發生緣由:公告本公司2022年7月合併營業額。6.因應措施:無。7.其他應敘明事項:一、2022年7月合併營業額與2022年6月比較:本公司7月份合併營收279.7億元,較2022年6月減少41.8億元(量差-28.8億元、價差-13.0億元),減幅13.0%,與原預估持平的看法有差異,主要是EG因虧損而大幅減產,以及BPA銷售量、價大幅下修,致整體營收比6月減少。其他產品與上月比較各有增減:電路板需求良好,營收增加、環氧樹脂反應原料成本調降售價、聚酯產品因美國國慶交運量減少。說明如下:(一)化工產品營業額減少23.3億元(量差-17.2、價差-6.1)。1.EG減少10.0億元(量差-9.8、價差-0.2):EG因虧損而減產,降低產銷量,加上德州EG-2配合上游乙烯製程停車檢修,致營收減少。2.BPA減少6.5億元(量差-
建構綠色循環供應鏈,南亞(1303)5日宣布,與統一企業集團旗下統奕包裝、統一超商,攜手於中南區及離島共同建構「從瓶到瓶(Bottle to Bottle)」的寶特瓶循環回收系統。
【財訊快報/記者巫彩蓮報導】南亞(1303)長期以來致力推動寶特瓶回收再生,並成為第一批通過核淮國內食品容器具包裝製造使用之PET再製廠商,今(5)日宣布與統一(1216)旗下統奕包裝公司、統一超(2912)合作於中南區及離島共同建構「從瓶到瓶(Bottle to Bottle)」的寶特瓶循環回收系統,盼藉由三方的異業合作,帶動國內更多通路業者與製造業者共同加入,為綠色循環經濟貢獻一份心力。 衛福部食藥署已於今年5月12日公布「供作食品容器具包裝製造使用之PET再製酯粒原料適宜性申請作業流程」,經審查通過之廠商即可將食品用PET回收料用於製造食品器具、容器、包裝之原材料,南亞除取得美國FDA、歐盟EFSA等認證外,也是國內第一批申請許可的廠商之一。 為了讓國內寶特瓶回收再生更有效率,此次南亞與統一、統一超合作,南亞指出,透過7-ELEVEN門市設置的循環經濟資源回收機,進行寶特瓶回收並粉碎,再結合已身擁有先進的聚酯回收技術重生,重新賦予廢棄寶特瓶全新生命,建立綠色再生的循環供應鏈。 南亞自2007年開始即致力於回收、再生消費者使用後的寶特瓶等聚酯製品,全力發展環保永續產品,統計2020
【時報-台北電】受制需求不振,EG報價、利差表現疲弱,南亞(1303)、東聯(1710)等EG廠除啟動減產策略,舒緩虧損包袱,而歐洲特化、電子材料第三季需求增溫,搭配電子材料、特化新產加盟貢獻,增添營運支撐力道。 其中,南亞電今年除樹林廠區第四套離型膜全年運作貢獻,大陸惠州玻纖布與銅箔基板4月完工投產,合計年產約120億元;ABF載板錦興廠去瓶頸及自動化改善首季完工投產,產能提升11%。 東聯下半年台灣乙烯胺系列產品、聚醚胺、EOD II及半導體級二氧化碳等特化產能陸續開出,加上以往歐洲特化產品多會銷到亞洲,今年反倒向亞洲市場積極拉貨,有助特化事業價、量動能蓄勢推升。 南亞表示,各國採取升息政策抑制通膨,引發終端消費緊縮,下游聚酯需求恢復緩慢,且華東港口EG庫存累積,壓抑行情走勢。目前生產廠家持續減(停)產降低虧損,在供應量減少下,EG市場價格震盪偏弱整理;南亞第三季也維持部份產線停產,營收持平。 不過,南亞惠州銅箔基板、玻纖布廠開始小量投產,產銷量增加,而伺服器、載板及網通板等訂單持穩,加上東南亞地區客戶急單需求,銅箔基板及銅箔接單量增加,支撐電子材料營運持穩推進。 俄烏戰爭爆發導致
受制需求不振,EG報價、利差表現疲弱,南亞(1303)、東聯(1710)等EG廠除啟動減產策略,舒緩虧損包袱,而歐洲特化、電子材料第三季需求增溫,搭配電子材料、特化新產加盟貢獻,增添營運支撐力道。
日 期:2022年08月03日公司名稱:南亞科(2408)主 旨:南亞科董事會通過向南亞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使用權資產發言人:李培瑛說 明:1.標的物之名稱及性質(如坐落台中市北區XX段XX小段土地):座落於新北市泰山區南林段58-6地號土地2.事實發生日:111/8/3~111/8/33.交易單位數量(如XX平方公尺,折合XX坪)、每單位價格及交易總金額:面積2,937.59平方公尺;每平方公尺月租金(不含稅)約新台幣130元;使用權資產價值(不含稅)新台幣78,842仟元4.交易相對人及其與公司之關係(交易相對人如屬自然人,且非公司之關係人者,得免揭露其姓名):南亞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南亞塑膠");關係人5.交易相對人為關係人者,並應公告選定關係人為交易對象之原因及前次移轉之所有人、前次移轉之所有人與公司及交易相對人間相互之關係、前次移轉日期及移轉金額:選定關係人為交易對象之原因:為營運需要,向南亞塑膠承租土地。前次移轉資訊:本次承租之土地,為南亞塑膠於民國65年向4位自然人取得,取得金額約新台幣403仟元。前次移轉之所有人與公司及交易相對人之關係:無。6.交易標的最近五年
(中央社記者賴言曦台北2022年7月30日電)南亞公司(1303)2007年開始耕耘寶特瓶聚酯回收技術,隨著國際品牌大廠陸續宣告將提高使用回收料的比例,預估寶特瓶回收料將供不應求。為此南亞提前布局織品回收技術並與廠商合作,打造台灣首條循環紡織供應鏈。全球碳中和議題發酵,國際服飾品牌愛迪達(Adidas)、耐吉(Nike)等業者陸續宣告要逐步提升使用回收料;根據Textile Exchange報導,全球紡織產業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回收料需求量至2025年將高達1710萬噸,但作為回收PET主要原料的寶特瓶片,可供應量卻只有1590萬噸。相較於回收寶特瓶快不夠用,Ellen MacArthur基金會指出,全球約有3400萬噸廢棄服飾被掩埋或焚化;南亞開始把腦筋動到織物回收上,創立聚酯回收絲自有品牌SAYA(台語諧音紗仔),專攻寶特瓶、廢紡織品回收,客戶包含Adidas等國際知名品牌。不過南亞纖維事業部協理陳志文坦言,織物回收沒有想像中簡單,因為成衣講求舒適度,製作時大多採化學及天然纖維混紡,加上成衣絕大多數有無法回收的金屬拉鍊、鈕扣等,加深回收難度。為了解決分類問題,南亞自主研發織
彭暄貽/台北報導 (南亞聚酯纖維發展聚焦在寶特瓶回收、織物回收、材質單一化及原著色絲產品開發等四大方向,並創立「SAYA」再生回絲品牌。圖/彭暄貽) 南亞(1303)董事長吳嘉昭表示,2007年投入回收、再生使用後的寶特瓶等聚酯製品,藉由先進的聚酯回收技術,較傳統石化製約減少72%碳排放量,回收後更有90%用於生產技術難度較高且高附加值的長纖絲;包括愛迪達、NiKe等國際大廠都是合作夥伴。南亞2020、2021年合計回收約146億支寶特瓶,降低32萬噸碳排放量,相當809座大安森林公園全年吸碳量。現正透過寶特瓶回收、織物回收、材質單一化及原著色絲產品開發等四方向,全面擴大聚酯纖維回收應用商機耕耘。為此,南亞斥資逾12億元,相繼於台灣、中國、越南、美國、泰國及菲律賓等地建置聚酯回收產線;去年回收年產能約22萬噸,預估明年回收年產能倍增至42萬噸,相對聚酯總年產220萬噸估算,回收產能佔比從一成提升至近兩成水準。 吳嘉昭指出,全球PET產量中,約三成生產寶特瓶,其餘多數以紡織品為主。經統計,廢棄服飾更有85%採掩埋或焚化處理;因此除使用回收寶特瓶生產聚酯粒,南亞著手開發織物回收技術,與品牌
(中央社記者賴言曦桃園2022年7月27日電)南亞(1303)今天舉辦環保永續產品說明記者會,董事長吳嘉昭表示,南亞目前每年回收聚酯產能為22萬噸,占聚酯總生產量約1成,預計接下來再投資新台幣7.1億元,目標2023年底將回收聚酯的占比提升至2成,每年產能預估達42萬噸。南亞目前已於台灣、中國、越南、美國、泰國及菲律賓等地建置聚酯回收產線;吳嘉昭表示,全球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產量中,約3成生產寶特瓶,其餘多數以紡織品為主,另有85%廢棄服飾採掩埋及焚化處理,因此南亞積極與品牌合作,回收其供應鏈的庫存布料、裁切邊角料及消費後舊衣,達成紡織產業循環經濟。南亞也積極發展聚酯回收絲自有品牌SAYA,纖維事業部協理陳志文指出,SAYA共有3個系列產品,分別為SAYA 365寶特瓶回收纖維產品,SAYA RSCUW回收庫存胚布、成品布或製衣、製鞋邊角料,及SAYA Garma回收消費前後的成衣商品。寶特瓶回收方面,陳志文指出,2021年全球寶特瓶回收量為1150萬噸,最終每年可再生出62萬噸長纖絲,而SAYA 365所生產的長纖絲則占全球的16%,年產能9.8萬噸。但陳志文提到,隨著各大飲
【財訊快報/記者巫彩蓮報導】聚酯產品應用為人類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性,惟使用後廢棄物未能有效處理,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衝擊,南亞(1303)董事長吳嘉昭指出,基於永續發展的經營理念,自2007年投入回收、再生使用後的寶特瓶等聚酯製品,已於台灣、中國、越南、美國、泰國及菲律賓等地建置聚酯回收產線,去年回收年產能約22萬噸,預估明年回收年產能倍增至42萬噸,以南卡四個聚酯廠合計220萬噸年產能估算,回收比率將由一成提升到19%,逼近兩成水準,投資金額總計約12億元。 南亞聚酯纖維發展聚焦在寶特瓶回收、織物回收、材質單一化及原著色絲產品開發等四大方向,並創立「SAYA」再生回絲品牌。吳嘉昭分析,全球PET產量中,約3成生產寶特瓶,其餘多數以紡織品為主,約有85%廢棄服飾採掩埋或焚化處理,為了提高回收率,公司積極與產業領導品牌合作,回收其供應鏈的庫存布料、裁切邊角料及消費後舊衣,推動紡織產業循環經濟。 南亞先進的聚酯回收技術,相較傳統石化製程約可減少72%的碳排放量,經統計2020-2021年兩年已回收約146億支寶特瓶,降低32萬噸碳排放量,回收後有90%運用於生產技術難度較高,且附加價值高的
台塑工會代表25日與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台塑四寶董事長協商討論年度調薪。王文淵基於照顧員工的考量,同意實質全面調薪4.5%(沒有勤勉金),平均每位員工調漲2,496元,調薪後員工平均經常性薪資為5萬7,963元,近5.8萬元,是38年來最高調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