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QM傳教士】員工為什麼「安靜離職」?了解員工需求的經理人讓彼此不再心累!

對於「安靜離職」的行為,老闆最在乎的是「做事的品質」有沒有改變?員工認為的「工作最低標準」跟主管認知的「工作驗收標準」是否相同?至於只做「份內的事」的說法,老闆們覺得不算是問題,可以讓主管跟員工好好討論。

你的員工也「安靜離職」了嗎?

前陣子在一個商業會的聚餐上,許多企業老闆或主管聊著疫情期間對經營的影響,以及疫情結束後的計畫。一位人資副總提到「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詢問其他企業有沒有發現這樣的現象。

看到同桌的老闆們,有的搖頭或點頭,有的一臉疑惑趕緊用手機查資料,這位人資副總對於這個 2022 年突然走紅的名詞趕緊做了解釋。

「安靜離職」不是指真的辭職,而是對自己工作的表現設定界線。有些人主張奉行這種工作心態的工作者仍會兢兢業業的完成本份工作,不會怠忽職守,只是不再積極爭取老闆關注和升遷,而是更優先考量工作以外的生活,不想將人生全部壓注在工作上。

有些人理解成是放棄在工作中的成就感,工作只做好份內的事情,做到最低標準,能交差就好,不願意花多一分力氣精進工作成果。

在人資副總說完後,一個剛埋首查手機資料的老闆,抬頭提出一個問題:「這些調查中員工的背景資料除了年齡和收入外,有過去考績的資料嗎?或是工作品質跟以前比較的變化?」

可能看出其他人不理解為何他要這樣提問,這個老闆接著說出他的觀點:

想「安靜離職」的員工從以前就有,我們覺得考績好的員工或是考績不好的員工有這種想法時,背後的原因可能很不同,企業應對的方式也應該不同。

拼命三郎跟被動的員工都會「安靜離職」,但結果大不相同!

他的觀點獲得很多人點頭同意。考績好的員工平常是不需要主管督促,自己就會很投入工作。他們對工作全力以赴,可能以超時工作自豪,連請假都會有罪惡感。對這些工作上的拼命三郎,有良心的老闆是既高興又心疼,只能以獎金或升遷來回報。

廣告

如果是這些老闆的愛將有了「安靜離職」的想法,老闆可以體會是他們對健康、家庭、事業等議題,有了不一樣的優先順序。當他們說出不想再不斷努力地追求工作成就的話時,老闆會相信這些人只是不想多接任務,不想所有時間都綁在工作上,但是對於答應接下的任務,仍是會做得很好。

對於長期考績普通的員工,通常需要主管不斷的指導和督促,如果主管因為休假或是某些原因,例如疫情,沒有緊盯著常給明確的指導,他們很容易就會沒效率、沒效果的瞎忙,有些人甚至自動的只做眼中的「份內的事」。

當他們以為自己是「安靜離職」的行為,工作成果仍可以交差時,在主管眼中卻是工作態度很被動、推諉卸責,工作沒有做好就拍拍屁股走人,沒有責任感和團隊精神。

至於考績不好的員工,除了工作技能真的達不到工作要求的一群人外,最常見的是工作價值觀的問題。例如對工作的付出覺得不划算、或是升遷敘獎不公平。這些人對薪資和工時或是主管管理方式的不滿是時有所聞,常認為老闆如果能和他們溝通,解決了這幾個問題,他們就會有更大的貢獻。

但是很多企業老闆會不以為然,而且如果他們搭便車提出「安靜離職」的訴求,企業可能直接祭出「安靜解雇」(Quiet Firing)的方法,故意讓員工日子不好過,希望員工自己辭職離開。

員工只做「份內的事」主管沒有意見,因為他們更在乎「工作驗收標準」

從這些企業老闆的交流中,我發現對於「安靜離職」的行為,老闆最在乎的是「做事的品質」有沒有改變?員工認為的「工作最低標準」跟主管認知的「工作驗收標準」是否相同?至於只做「份內的事」的說法,老闆們覺得不算是問題,可以讓主管跟員工好好討論。

一個老闆指出現實的情況是,員工工作職掌表上通常最後一項會寫著「主管交辦事項」,所以除非是論件計酬的工作,否則是否是「份內的事」,是否能「交差」,解釋權通常在主管身上。

所以對有「安靜離職」行為的員工,主管會考量過去的績效表現,來決定他們「只做份內的事」、「工作最低標準」的說法對「做事品質」的影響。

考績好的員工對工作品質保證的信用度高,主管會願意想辦法配合員工;考績不好的員工信用度低,主管會偏向先確認員工目前承擔哪些工作,了解他們對工作量的感受,協助釐清工作優先順序與期望。如果還是不能解決員工心理上與工作脫節的現象,企業會啟動淘汰的機制讓這個員工離職。

另一個老闆認為員工如果覺得工作負擔超載、薪資不理想,甚至下班、休假時還收到主管的工作跟催訊息或是會議討論,因而帶來壓力和焦慮,員工可以跟主管或人資單位講。

人資主管要去考慮主管的管理能力是否適任、工作的安排和薪資是否合理、公司對人力的需求估計和調度是否要調整。這些問題應該是企業主動去關心和改善,提供給員工溝通的管道,避免員工不滿而反彈加入「安靜離職」行列,這也算是 ESG 中社會責任部分人力資源的內容吧。

當團隊成員「安靜離職」了,經理人可以怎麼做?

因為我曾介紹自己是企管顧問,隔壁的老闆問我的想法。我覺得「安靜離職」的現象在職場可能存在已久,但是疫情時代對員工情緒的影響成了「安靜離職」的催化劑。更多人開始進行自我的反思,注重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凸顯了職場文化可能已進入新階段,企業可以往以下幾個方向來思考系統化因應的做法。

  • (1)提供更彈性的上班型態

二十年前行動辦公室的概念興起時,員工沒有固定的座位,可以拿著筆電在企業內不同區域工作。這次疫情讓企業更進步到透過工作任務的設計和資訊技術的支持,員工可以整天連公司都不用進入而上班和開會。

居家辦公的經驗讓很多人體認到,只要任務能說清楚,在家裡也可以做好很多工作,不必浪費時間在上班的交通上;而且企業如果結合行動辦公室的概念,更可以省下大量的辦公室空間。

提供更彈性的上班型態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除了滿足多數員工的需求外,更能挽回一些企業損失的人才。當企業中的員工面臨不得不把家庭優先性放在工作前面的時候,會發生「安靜離職」中激勵因子對員工失去誘因的現象。

例如為了照顧生病的父母而退出職場,女員工為了哺育幼兒而辭去工作。這些員工不是不願意工作,而是需要可以自己調整工作時間,不必連續固定的綁在工作上數個小時或數天。企業除了原有的調動工作或留職停薪措施外,居家上班會是對員工和企業更雙贏的安排。

  • (2)用制度來取代主管的管理督導

許多企業員工的認真程度取決於主管的管理,主管若是放鬆了督導力度,員工可能回復疲懶的狀態。疫情期間的許多措施造成主管和員工間的疏離感,員工可能覺得工作上沒受到關心,工作成果沒有被主管完全看見;如果再加上績效考核或調薪結果不符合期望,難免生出努力工作比不上會逢迎拍馬,工作多做、少做沒有差別的感嘆。

透過制度來代替主管督導工作的呼聲由來已久,尤其當有些崗位員工的主管其實已經被 AI 智能所取代時,員工要養成自主管理的能力並藉由制度來管理自己的工作成果。

代替主管耳提面命的方法很多,例如要求員工定期寫工作報告。有些人質疑寫週月報是浪費員工時間,這是因為只讓員工記流水帳,沒有把周月報當成提升員工能力、培養員工自主管理的工具。

主管可以先指定資深員工教導新人寫週月報,隨後每週當著單位其他同仁的面前做報告,並聽取其他同仁的建議,主管或資深員工最後做結論。所以同仁間透過報告內容互相學習,看見彼此在職場上的價值,也互相督導工作情況,減少主管無法跟部屬密切聯絡時的不良影響。

在面臨主管績效考核的時候,自己的工作成就有週月報來支持,同仁間的貢獻排名,也早在平常的報告會議中取得大致的共識。這是用制度、用同儕來取代主管的督導,也避免了員工認為考績不公平的現象。

  • (3)邀請員工一起改善企業的缺點

新進人員在入職後的前幾個月,企業要跟員工溝通好應具備的工作觀念和企業文化的內容。對於企業的缺點,例如會有工作量大、超時工作等問題,我建議要開誠布公的跟員工討論,把員工拉進解決問題的陣營,而不是分成加害者和受害者兩個團體。

現在的資訊取得很方便,不要以為員工不會發覺這些現象是不對的,也不要期望新世代的員工會像舊世代的員工那樣選擇忍受然後習慣,即便離職也不會向外抱怨。

我在台積電負責新人品質文化課程時,都會講明台積電工作壓力大,會採取責任制的原因,也鼓勵新人回崗位後提出改善建議,一起想辦法解決公司的各種缺點。

雖然這麼多年後,員工仍然有工時長的抱怨,但是對比公司擴充的速度,加班的情況其實改善很多,而且一直列入公司的重要改善項目。

薪水的問題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員工更氣的是不公平。所以要跟新人講清楚績效考核的方式,再三強調台積電重視的不是苦幹實幹的苦勞,不要用加班時間和勞累程度去衡量應得到的薪水。

「安靜離職」來自員工生活與心理因素,公司要努力了解員工需求並進行管理改革

許多調查報告都顯示疫情這幾年的經歷對勞工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台灣的勞工雖然不像國外企業那樣經歷封城、停工、大規模隔離的日子,但是不能和朋友群聚、遠距上班、染病導致的焦慮甚至各種死亡消息帶來的驚恐,一些人也會像國外勞工那樣重新檢視工作的方式和價值。

如果不能保證疫情不再發生,「安靜離職」的趨勢可能會逐漸提升,對企業的營運帶來難以預測的打擊。

另外,新世代員工的工作價值觀越來越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會傾向只對自己覺得有意義的工作付出熱情,不再想著得到老闆關愛的眼神或是那份可望不可及的高薪大餅。

老闆以往的認知中,員工為了公司利益,可以為工作犧牲個人生活的責任感,可能成新世代員工眼中的愚蠢行為,企業的許多管理觀念勢必需要進行調整。

「安靜離職」的現象跟員工心理因素有很大關係,而心理因素的問題是會在員工中互相影響傳播的。所以因應的方法不能是見招拆招的頒布零散措施,最好是系統性地進行管理改革,讓員工了解公司正努力解決員工多年的訴求。

對於造成員工忙得團團轉的工作來源也要檢討,例如企業長期不斷增加的客戶服務內容,是否已經像華麗精美卻無用的產品包裝,可以更仔細地跟客戶協調後做刪減,把服務內容依客戶的必要要求做產品區隔,減少主管和員工為了快速反應客戶需求常忙得像旋轉陀螺的情況。

疫情讓整個社會的節奏變成慢速播放,甚至按下暫停鍵時,很多人有機會靜下心來自我對話,突然發覺一些長久認為對的觀念和行為,好像沒有達到自己的人生或客戶真正需要的價值。這或許是疫情對人類的補償吧!

 

核稿編輯:陳涵書

《商益》主張「商業是最大的公益」,報導專注於讓讀者理解資本力量、商業本質以及財經語言。歡迎加入 Discord 社群,並免費註冊訂閱商益電子報

延伸閱讀:
【TQM傳教士】覺得自己大材小用?台積電把員工變優秀的4個思維方法
【TQM傳教士】什麼是TQM?想建立贏得客戶信任的企業文化不要忽略這2個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