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打詐喊冤:80%搜尋都無廣告 一年已移除52億則廣告

金管會提報詐騙廣告 Google、Meta三個多月下架5229件,Google成為詐騙來源,且一度被誤解下架率低。今(1)日召開記者會喊冤,指出80% 的搜索結果都不包含廣告,而且很多檢舉的是內容而非廣告,一般人對二者差別難以辨別,不過Google其實做得比說得多,過去一年已移除了超過 52 億則廣告、限制 43 億則以上的廣告,並將超過 670 萬個廣告客戶帳戶停權。

Google 今天舉行「Decode Google 媒體聚會-解密數位廣告安全」,Google 台灣客戶解決方案副總經理李芝禎、Google 台灣政府事務及公共政策副總經理陳幼臻,解析 Google 廣告的運作機制、公開打擊詐騙廣告的秘辛,並邀請台灣事實查核團隊 MyGoPen 專案經理 Robin Lee 分享辨識詐騙廣告的技巧,以及協助防堵詐騙擴散的祕笈。圖/Google台灣提供
Google 今天舉行「Decode Google 媒體聚會-解密數位廣告安全」,Google 台灣客戶解決方案副總經理李芝禎、Google 台灣政府事務及公共政策副總經理陳幼臻,解析 Google 廣告的運作機制、公開打擊詐騙廣告的秘辛,並邀請台灣事實查核團隊 MyGoPen 專案經理 Robin Lee 分享辨識詐騙廣告的技巧,以及協助防堵詐騙擴散的祕笈。圖/Google台灣提供

Google 今天舉行「Decode Google 媒體聚會-解密數位廣告安全」,Google 台灣客戶解決方案副總經理李芝禎說,廣告的四種態樣。包括搜尋廣告、聯播網、影音平台及行動廣告。以過去四年統計平均來說,80% 的搜索結果都不包含廣告。而任何搜索結果頂部都不會超過四則文字廣告,而且全球目前只有不到 5% 的搜索會有四個頂部的文字廣告。

「一看就知是詐騙?谷歌都沒在管?」針對這個外界迷思與誤解,李芝禎說,其實不是,Google並非真的大神,一個廣告發布商的聯播網平均會找六個平台,而Google只是其中之一。影音平台如youtube,跟自然搜尋一樣,有些是創作者自錄上傳的內容,

她也提出Google本身月廣告安全政策,主要有四大範疇。有些是禁止播放,有些也需要遵守當地法律、品質標準也是有規範。不能有違法、欺騙,並確保使用者的隱私,也不能有很多的垃圾內容。同時也會與時俱進,根據不同國家市場的法規,會移除、停權、關閉。

李芝禎,Google要求個人投放廣告一定要提供個人身份證件,帳號是採實名驗證制的。企業則要提供當地該國市場合法營業登記證,也要經審核,帳戶才會生效,才有機會投放廣告,當然內容也要符合安全政策。Google用人工智慧大量去掃,只要有違規廣告,都會移除或暫停,也有人工團隊在把關。

2022年移除52億則廣告 限制43億則廣告 670萬客戶遭停權

據統計,Google 在 2022 年移除了超過 52 億則廣告、限制 43 億則以上的廣告,並將超過 670 萬個廣告客戶帳戶停權;相較於 2021 年,Google 移除的廣告增加了 20 億則。Google 也阻擋或限制了超過 15 億個個人發布商網頁放送廣告,並針對超過 143,000 個發布商網站採取更廣泛、網頁層級的違規處置。

下架率僅六成?政府提供有些是內容非廣告 超連結下架仍存在

至於外傳所謂下架率只有六成偏低的原因?Google 台灣政府事務及公共政策副總經理陳幼臻表示,今年三、四月政府開始注意,主要是雙方統計計算方式不一樣,一部份政府提交給Google,但不見得是廣告,有些是廣告有些是內容,創造人也可以做一則影片去宣傳手機,但不見得是廣告。廣告跟內容的差別難以辨別,因此很多來的檢舉的內容而非廣告。因此金管會提出的是違法廣告,但我們看了後是內容,是造成下架率低的原因;二是把透過搜尋找到一個網頁,上面這東西像是詐騙,但那網頁不屬於google,谷歌大神是沒辦法採取行動;三是點擊字串的方式來搜尋,接收到相關超連結,只能確保我的平台不會出現超連結搭載的網站,但無法保證這超連結不會繼續存在。全球的政策是透過使用者表單檢舉進來不會回覆,免淪一些業者鑽漏洞或打擊對手有心打擊系統。

廣告

在跟國家及地方政府合作方面,Google 2022 年在全球總共封鎖或移除了 1.42 億則違反不實陳述或行為政策的廣告,以及 1.98 億則違反金融服務政策的廣告。陳幼臻說,2010年谷歌就開始提供「透明度報告」,2011年開始台灣政府要求1千多件移除案件,2014年後較多是毀謗相關,2020年比較特別是總統大選是選罷法相關。

  • Yahoo財經特派記者 葉憶如:22年財經主流媒體資歷,從2000年Web1.0泡沫化到Meta元宇宙Web3.0,見證台灣大小企業集團興衰史,歷經國際5次金融危機。認為金融即生活,無所不在,再難的理財知識要淺白的說。無論老小都該理財,你不理財,財不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