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戰爭 亞馬遜來勢洶洶 對微軟和Google發起挑戰

亞馬遜(AMZN)的AWS re:Invent開發者大會於本周揭開序幕,帶來一系列的新消息。初步的進度是,亞馬遜正緊鑼密鼓的趕上AI領域的佼佼者,也是主要競爭對手的微軟。

re:Invent是亞馬遜每年一度的Amazon Web Services(AWS)展示盛會。今年,公司以大力發展AI為重點,力求對抗微軟(MSFT)和Google(GOOG, GOOGL)的市場主導地位。

展會上最重要的消息包括亞馬遜的新型Q聊天機器人、升級版AI晶片以及與Nvidia(NVDA)更深層次的合作夥伴關係。這些都有助於亞馬遜及AWS業務迎頭趕上行業領先者。

摩根大通分析師Doug Anmuth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我們的討論表明,AWS在構建其AI的能力方面取得了穩健的進展,專注於在安全環境中提供廣泛可定制的FM(基礎模型)選擇。」他補充說:「我們相信AWS正在逐步縮小生成式AI的早期差距,晶片開發、大型語言模型的廣度以及轉移到AWS雲端的大量客戶數據是長期的關鍵區別因素。」

但亞馬遜還不能讓它與微軟或Google相媲美,至少目前還未達到這種水準。

Amazon’s Q 來勢洶洶

re:Invent最熱門的消息是亞馬遜的Q聊天機器人。Q是專為企業客戶而設計的,而不是普通大眾,旨在作為一種通用助手,幫助用戶起草郵件、提出業務想法、總結報告和計劃研討會等。

IMAGE DISTRIBUTED FOR AWS - Attendees walk through an expo hall at AWS re:Invent 2023, a conference hosted by Amazon Web Services, on Wednesday, Nov. 29, 2023, in Las Vegas. (Noah Berger/Amazon Web Services via AP Images)
Attendees walk through an expo hall at AWS re:Invent 2023, a conference hosted by Amazon Web Services, on Wednesday, Nov. 29, 2023, in Las Vegas. (Noah Berger/Amazon Web Services via AP Images) (AWS)

亞馬遜強調Q是利用17年的AWS數據進行訓練,這是平台的一個關鍵因素,目前仍處於預覽階段。在一個例子中,他們展示了如何使用Q從企業部落格中獲取信息,轉化為帶有標籤的社交媒體文章,在另一個例子中,則示範了如何使用Q為員工創建有用的應用程序。

廣告

這項服務與微軟和Google目前在AI平台上提供的服務相似。微軟的Copilot和Azure AI Studio幫助員工總結內容、撰寫電子郵件,以及創建定制的AI助手。Copilots本質上是由AI驅動的應用程序。

Google Workspaces中的Duet充當AI助手,用於腦力激盪和總結內容,而其Vertex AI服務則幫助企業客戶構建AI應用程序。

結果是,亞馬遜的Q讓該公司更直接地與微軟和Google競爭,它們在雲端市場中排名第二和第三,僅次於Amazon。

亞馬遜的晶片佈局

除了Q之外,亞馬遜還展示了最新的AI晶片:Trainium2。

設計用於訓練AI模型,亞馬遜表示,Trainium2晶片的訓練速度將比第一代Trainium快四倍,效能提高兩倍。

重要的是,AI開發公司Anthropic,即Claude聊天機器人背後的公司,表示將在亞馬遜的Trainium2晶片上開發未來的基礎模型。在九月份,亞馬遜宣布將向這家初創公司投資最多40億美元。

Sign up for the Yahoo Finance Tech newsletter.
Sign up for the Yahoo Finance Tech newsletter. (Yahoo Finance)

在過去的幾年裡,亞馬遜一直在開發和使用自家的AI晶片,這使他們在微軟之前佔據了領先地位,微軟近期才宣布開發AI晶片。此外,除了在自家晶片上進行更多投資,亞馬遜還在加深與AI晶片大廠Nvidia的合作關係。

在re:Invent上,Nvidia執行長黃仁勳稱讚亞馬遜對Nvidia晶片的承諾,並宣布他們將可以獲得Nvidia的最新產品。

亞馬遜的AI推進是在應對AWS營收增長放緩的情況下進行的,這引起了華爾街的警覺。在第三季,公司報告了230.6億美元的淨AWS銷售額,而分析師預期為231.3億美元。

微軟和Google將2023年定為AI的輝煌之年,為其雲端業務注入了一些額外的動力。但隨著亞馬遜的最新動作,他們已準備好在2024年進行更激烈的競爭。

(本文翻譯自Yahoo 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