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臨海水資源中心BTO案 獲第21屆民間參與公共建設金擘獎

高雄副市長林欽榮(左一)1日從行政院長陳建仁(左二)獲頒金擘獎並合影。(圖:高市府提供)
高雄副市長林欽榮(左一)1日從行政院長陳建仁(左二)獲頒金擘獎並合影。(圖:高市府提供)

高雄市政府主辦的「民間參與高雄市臨海污水暨放流水回收再利用BTO計畫」(臨海水資源中心),是國內第一座將污水處理廠及再生水廠同時興建的水資源中心,採用四段AO與MBR(薄膜)系統,提升43%處理水量,再透過RO薄膜處理生產再生水,滿足產業用水需求,並提供抗旱期間水源調度,實現循環經濟與水資源循再利用,1日獲頒第21屆民間參與公共建設金擘獎。

財政部1日在臺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第21屆民間參與公共建設金擘獎」頒獎典禮,高雄副市長林欽榮率領高市府水利局與財政局首長、主管們,從行政院陳建仁院長手中,領授政府團隊獎項中,全台唯一的特優獎,同時,該案臨海水務公司、欣達環工公司及中鼎工程公司,也獲得民間團隊優等獎。

林欽榮表示,高雄為吸引科技產業落腳經營,生產再生水量是全國第一,而臨海水資源中心從規劃、興建到營運一步一腳印累積卓越的績效得到特優獎項,充分展現政府與民間同心協力,締造政府、企業與民眾「三贏」而共利、共榮新局面。

臨海水資源中心分為二期工程,第一期興建工程總經費40.9億元,內政部國土管理署補助92%,高市府自籌8%,一次將污水廠與再生水廠興建到位,並保留未來二期擴廠所需用地與設備,水資源中心自107年起興建,於110年12月9日起提前正式營運及供水,後續營運維護管理15年,整體特許年限為18年。

林欽榮指出,臨海水資源中心污水是跨高雄污水區設置5.8公里的取水系統,每日處理5萬5,000噸污水,並產出3萬3,000噸再生水,設置3.75公里的輸配水系統,供臨海工業區,提供中鋼、中油、中石化、李長榮科技與化工等5間工業用戶製程使用,相關8項水質指標也深獲信賴與肯定。

廣告

中心以「陽光、海洋、綠地」元素,作為整體建築與環境營造的設計主軸,將管理中心形塑為碼頭船支意象,興建過程導入 AR 技術整合 3D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減少重複施工可能性,避免造成資源重復消耗,並在建築物設計上加入屋頂太陽能光電、風力發電系統,以實踐綠能環保理念,已獲銀級綠建築標章。另外,中心前方採開放空間,鋪設地磚造景以「滴水」、「漣漪」意象,以水岸連接在地環境,並退縮建置提供市民朋友休閒運動的公共空間。

水資源中心設置「環境教育教室」,設計靜態、動態、虛擬互動與實作等環境教育課程,獲得環境部環境教育廠所認證,另配置有「污水高級測試中心」,提供廠商進場測試開發設備,以實廠驗證相關設備處理效能,藉此帶動國內污水及再生水設備開發,促進水科技產業蓬勃發展。

更多中時新聞網報導
天龍國1族群一輩子住不起? 3數據揭殘酷事實 專家嘆:1筆錢沒算,雙薪一樣買不起
航商 開徵巴拿馬運河附加費
台幣、美元保單 意外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