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創山區氣候變化速度計算模式 中研院破解氣候大哉問

(左起)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AI工程師麥舘碩、國立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陳一菁、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沈聖峰。圖/中研院提供
(左起)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AI工程師麥舘碩、國立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陳一菁、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沈聖峰。圖/中研院提供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沈聖峰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創新結合熱力學原理與氣候資料庫,不僅首創山區氣候速度的推估模式,更首度發現全球17個區域的山脈等溫線正以每年超過11.67公尺的速度上升,對高海拔生態避難所的獨特物種構成了巨大威脅。中研院28日表示,此研究成果已於今年3月27日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自然》(Nature)。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此項研究主要由院方「永續科學研究計畫」支持,透過生物、大氣與新科技方法的跨域結合,嘗試解決環境生態和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重大問題,這是中研院投入全球關鍵議題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研究團隊也呼籲,應建立網絡監測氣候變遷對山區生物多樣性熱點的影響。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指出,此項研究發現顯示現有的評估可能低估了溫度上升對物種的威脅;此外,在相同溫度升幅的情況下,全球暖化對台灣山區的影響顯然會更為嚴重。

「為什麼了解氣候變遷對山區溫度變化的影響如此重要?」,沈聖峰解釋, 相較於平地的氣象測站數量與累積的資訊,山區的氣象監測資料非常稀少,不只是測站的數量不足,能夠累積40~50年左右的氣象資料,以了解氣候變化趨勢的測站,更是有限。然而山區卻同時具備生物多樣性比例高、居住者生計易受影響、面對氣候災害脆弱性高的特徵。在缺乏氣象資料的情況下,很難妥善評估氣候變遷對山區帶來的影響。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向沈聖峰請益,「對大眾而言,此項研究最重要的發現是什麼?」。沈聖峰表示,這篇研究最重要的成果是發展出一個計算方法,透過衛星資料、地表升溫資料與熱力學,來計算兩個影響山區溫度變化速率的兩個重要因素,地表升溫幅度與濕度;並用計算出來的結果來彌補測站資料不足的問題,評估全球山區在氣候變遷下,升溫的狀況與速度。

廣告

透過中研院的研究方法,沈聖峰及團隊的研究列出升溫速率最快的前20%,共17個山區,包含加拿大的阿拉斯加-育空地區、俄羅斯的普托拉納高原與堪察加半島等都在其中。進一步盤點出面對氣候變遷威脅的主要山區,「才可能制定相對應的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氣候變遷調適策略!」

更多中時新聞網報導
符合條件「勞保未滿15年也可領雙年金」這規定開大門、活到老領到老
00939、00940淨值破發上癮?背後原因抓到了!確認2件事再存股 這價格可配息9%
小資存股大風吹 不怕939、940資金排擠 919與4檔「小50」人氣衝 黃仁勳一句話這檔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