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加劇 陸銀不良貸款率飆

大陸多家房地產企業相繼爆雷,並危及銀行資產品質。瑞銀大中華金融行業研究主管顏湄之29日分析,地產商危機持續升溫,並加劇地方城投債問題,多重風險交互影響,大陸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恐飆逾10%,遠超官方公布的1.62%。

顏湄之認為,大陸銀行業與房地產相關的不良資產,在過去多個季度不斷增加。她在8月初時預估今年陸銀不良貸款率將升至7%,但隨著碧桂園等大型地產商持續爆雷,她在29日發表的看法比月初悲觀,預估銀行不良貸款已逾10%,當局如何穩住房地產市場成為關鍵。

大陸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第二季,商業銀行不良率維持在1.62%。即便資產品質相對較差的農商行,不良率也在3.25%。

顏湄之指出,以國有四大行的2022年年報來看,工行、中行、建行和農行的房地產相關不良貸款率,介乎4.36%至7.23%,以中行最高。此外,房市風險也加劇地方城投債問題。據她估算,銀行業在地方融資平台的曝險部位約達人民幣(下同)49兆元,占銀行業總資產13%;當中約有36兆元為銀行貸款,逾10兆元為城投債,亦有一些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

顏湄之還說,分析2,800多家城投公司財務指標後,在較悲觀情況下,約四分之一城投的現金流不足以償還利息。加上近期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及周轉困難,對城投公司支持力度恐低於以往,也讓市場對城投債償付擔憂增加。但她也說,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公布一系列化債方案,將有助於緩解融資平台短期付息流動性壓力,料不會引起系統性風險。

廣告

一財網報導,據國務院最新的「今年預算執行情況報告」顯示,防範化解地方債風險為接下來重點工作之一,包括制定實施多項化債方案;妥善化解存量隱性債務;並堅決查處新增隱性債務,防止一邊化債一邊新增。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鄭春榮分析,由於目前經濟欠發達的市縣,可騰挪的資金資源有限、化債壓力最大,成為關注重點。未來地方政府必須統籌協調資產,兼顧資產與負債管理,充分找尋可化債資源。財達證券副總經理胡恒松認為,當前重點在於解決債務償還壓力過大問題,需通過債務置換使得低息長期債券貸款來置換高息短期債務,節約資金成本,緩釋風險。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倒數剩六天 內資拚作帳
台灣電路板產值 估破8千億
明年Q4龍潭廠正式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