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推升房價 居住正義淪口號

520就任的賴政府面臨一個萬物皆漲時代,通膨巨獸四處遊盪,土地估價一層高過一層、營建物料成本增加,各界資金又將湧進房地產避險,推波助瀾之下,房價續漲,勢不可擋。

電價4月起全面調漲,產業界普遍將之轉嫁到產品,包括食衣住行在內,物價幾乎全方位調漲,中央銀行、中華經濟研究院等智庫估測,今(2024)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肯定會衝破通膨紅線的2%以上。

國立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研究中心執行長吳大任指出,民生用電調漲將增加家庭支出,進而排擠其他消費,造成消費需求下降;真正會加深通膨的來自工業、商業電價調漲,廠商成本增加後將會轉嫁至商品、服務售價,使得物價上揚。

萬物俱漲 資金搶進房市

通膨居高,造成實質薪資負成長,上班族全成了窮忙族,價格明顯上揚的房地產,成為民眾保值的配置標的,消費者產生「再不買的話房價就會上漲」、「越晚買就會越買不起」等購買推力,進而帶動相關區域價格向上走。

而政府住宅政策之一、用意在於「鼓勵自住,協助青年購屋」的青安貸款專案,去年8月起提供更優惠利率,也催升房市買氣,內政部最新發布的住宅指數全數續創新高,2023年第四季全國住宅價格指數136.2,季增2.27%、年增6.81%,連續22季上漲,整體市況轉呈「量價俱增」。

同一時間,2023年第四季全國房貸負擔率42.66%,年增2.41%、續創歷史新高,房價負擔能力持續在偏低等級;全國房價所得比攀至9.97倍,寫新高,約當民眾不吃不喝將近十年才能買房,台北市房價所得比15.71居冠,約當不吃不喝15年以上才能買房,是買房最辛苦的直轄市。

廣告

社宅政策達標?有玄機

盡力加蓋社會住宅,是準總統賴清德對此問題的重要對策,2024年底前完成八年「百萬社宅」的大目標,也就是興建社宅增至25萬戶+包租代管25萬戶+租金補貼50萬戶,讓租者有其屋。為能落實最新的指示,未來凡是直轄市土地重劃,一律5%必須興建社會住宅,非直轄市也必須3%蓋社宅,「一定讓社宅的土地取得不虞匱乏,並解決青年與弱勢的居住問題。 」

居住正義為政府一再提及的口號,但實踐卻遠遠落後於期望,主因之一恐是社宅政策達標的計算方式有玄機,只要社宅工程決標均可列計算中;換言之,社宅不只是興建中、未完工,恐怕連未開工也算績效;此外,民間包租代管的社宅房源和登記受領有租金補貼的受惠戶數,也都算在內。

房價居高不下,居住正義喊得很大聲,民眾感受不大。營建成本上升,預售屋價格將面臨上漲,但更令人擔憂的是,萬物俱漲、再次引爆通膨,未來恐怕會有大批資金轉進不動產,對房價帶來雙重影響,民眾對居住正義的渴望仍遙遙無期。

面對「民怨之首」的居住問題,賴政府如何讓讓每個人都能夠享有安全、穩定和可負擔的居住環境,是能否扭轉少數總統形象,獲得民眾支持的最重要成績單。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新唐調漲MCU 明年Q1不看淡
美經濟重啟 Nike財報超預期
美復甦太強 反衝擊全球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