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榮海保守看2024年貨櫃海運 總座謝惠全:明年仍是供需失衡挑戰的一年

長榮海運(2603)今(6)日召開法說會,總經理謝惠全坦言,航商現在的心情沈重,「聽我聲音就知道…」,並預期,第四季比第三季弱的可能性大,2024年航運市場仍受到供需失衡挑戰的一年。他也再度以七言絕句說明市場氛圍,「疫後市場兩樣情,航商貨主背著行,供需失衡價難走,高低起伏驚驚走。」

長榮海運保守看2024年航運市場,總經理謝惠全(中)認為,仍是受到供需失衡挑戰的一年。(圖/記者呂俊儀攝)
長榮海運保守看2024年航運市場,總經理謝惠全(中)認為,仍是受到供需失衡挑戰的一年。(圖/記者呂俊儀攝)

謝惠全說,海嘯般的潮水很快退去,海運市場已經不如過去兩、三年蓬勃可日進斗金,疫情過後供應鏈運作已回歸正常,碼頭不塞港,船期準班率也持續提升,回到六成接近七成,該回來的運力也回來了,「供給已經不折不扣全數投入市場」。

他進一步分析,需求方面,仍因通膨降低消費力,庫存去化緩慢,供需嚴重失衡,市場顯得疲弱,航商營收、獲利像雲霄飛車一般從高點滑落,這種心情較以往來得沈重」,「聽我聲音就知道…」。

針對未來展望,謝惠全認為,第四季航運市場是比較淡的季節,全球經濟仍受高通膨、利率影響,各航線貨量普遍少,雖有短期返校潮、感恩節、聖誕節等利多,但市場仍供過於求,第四季表現較第三季弱可能性大。

他分析,IMF預估明年經濟成長約3%,Alphaliner估艙位供給9.1%,貨量成長僅2.2%。此外,明年歐洲有碳規範,對市場供給有些影響,但運力基調仍是供過於求,除非需求面或供給面發生足以扭轉不平衡的重大事件,否則2024年對航運市場仍是供需失衡充滿挑戰一年。

對於疫情後全球海運市場,他說明,主要有四大挑戰,第一,全球經濟趨緩,從中國市場可看出來,加上高利率、歐美財政緊鎖、能源價格等影響貿易活動;第二,地緣政治仍緊張,中國+1趨勢升溫,區域製造議題發酵,製造業供應鏈走向歐、美,如赴墨西哥設廠,全球化轉變到供應鏈分散;第三,新科技新思路,包括網路安全、航運電子化可快速對應市場需求,包括碼頭、智慧貨櫃、電子文件等,增加作業;第四影響最大,就是氣候變遷,歐美環保法規陸續出爐對航商影響相當巨大,永續成為全球當務之急。

廣告

主要市場情況,謝惠全認為,市場評估明年聯準會可能會降息,部分客戶增加訂單需求,明年美國市場貨量會比今年好。而歐洲今年以來PMI都在榮枯線以下,運力方面,過去新造的2.4萬TEU船,今年有30艘投入,供需會更惡化。中國市場則還沒走出清零政策影響。

另外,長榮在策略性投資計畫部分,謝惠全指出,主要在關鍵碼頭的投資發展,提供船隊優質的碼頭資源,包含縮短船舶在港時間、提高船舶營運效率、節省燃油及節能減排。目前投資的關鍵碼頭有高雄第七貨櫃中心、鹿特丹港Euromax碼頭及埃及Abu Qir碼頭。

長榮也公布9月營收244.83億元,月減1.74%、年減51.22%,第三季營收728億元,季增8%,累計今年前9個月營收為2070.36億元,年減59.9%。

  • Yahoo財經特派記者 呂俊儀:資深財經媒體工作者,曾任採訪團隊主管,專訪過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鴻海創辦人郭台銘,也歷經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退休記者會等大事件,堅持產出最專業、富有洞見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