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國銀對美曝險,連18季登榜首

【時報-台北電】美國連續18季、長達4年半,位居台灣銀行業外國債權餘額第一名的國家,直接風險餘額及最終風險淨額續創歷史新高,在2019年第四季各為897.46億美元及863.6億美元。排名第二的中國大陸,在人民幣升值、陸股走升墊高投資增加下,直接風險有474億美元,最終風險為681億美元,也分別較108年9月底增加36億美元(或8.20%)及30億美元(或4.57%)。

中央銀行27日公布108年12月底本國銀行國家風險統計,從實際統計顯示,去年底本國銀行外國債權直接風險餘額為4,540億美元,較108年9月底增加4.56%,央行官員表示,主要是我國和中、美兩國的銀行部門債權增加所致,包括投資(如美國公債)及資金拆存,都有顯著增加。

央行統計,本國銀行108年12月底外國債權直接風險前十大國家(地區)依序為美國、中國大陸、盧森堡、香港、日本、澳大利亞、英國、開曼群島、新加坡及英屬西印度群島,合計3,356億美元,占我國外國債權直接風險餘額73.93%。

新冠病毒全球大擴散,美國確診個案數在台北時間27日6時,跳升至82,404例,超越中國大陸成為確診數最高國家。對台灣來說,無論中國大陸或美國,實在都「病不起」,因為台灣銀行業和這兩國往來的金融債務,截至2019年第四季就高達1,371.5億美元,換算27日新台幣兌美元30.236的匯價,超過新台幣4兆1千億元。

央行官員指出,雖然目前中、美都有嚴重新冠疫情,但金融債務除了長期公債投資,銀行之間的放款、拆借很難短期內調整,所以難以預估今年第一季台灣銀行業在海外的曝險狀況是否改變,「金融情勢和一般貨物商品的狀況不同。」

此外,台灣銀行業如此龐大的海外曝險集中在美國,「是否處於可控制情勢?」,央行官員表示,銀行業本身有風險管控及模型掌握,尤其3月間美國聯準會大降息,台灣銀行業存放其中的美元部位,利息收入也會重新評估,這都屬於銀行本身的財務管控,金管會一直持續監管,就像先前對中國大陸曝險過高所作的因應措施。(新聞來源:工商時報─陳碧芬/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