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柏村:823砲戰後,美中關係決定兩岸未來

前行政院長郝柏村,於2020年3月30日辭世,享嵩壽102歲。他畢生心心念念中華民國的主權地位;用軍人的鐵膽保衛台海安全,也以文人的鐵筆還原歷史。

整理/劉宗翰

郝柏村的一生,見證了中華民族過去100年的重要關鍵時刻。他17歲從軍,參與抗日戰爭,經歷國共內戰,隨國民黨遷台,歷經823砲戰等戰役。他曾是號令三軍的參謀總長,兩蔣時代結束後,台灣開始民主化的過程中,他又先後擔任過國防部長、行政院長,見證一段民主的動盪。

天下文化曾為郝柏村出過10本重要著作,2019年8月8日更出版《郝柏村回憶錄》,回顧他出將入相的傳奇一生。

郝柏村兒子、前台北市長郝龍斌指出,郝柏村有寫日記的習慣,這本回憶錄是由他根據日記,加上個人觀察歷史與時事的心得,親手一字一字,全書25萬字,歷時十餘年才完成。

《遠見雜誌》特別製作「懷念郝柏村」特輯,追念這位一代偉人、國人心中永遠的郝院長。(以下摘錄自《郝柏村回憶錄》第19章〈行政院長—李郝體制〉)

自1949年中央政府遷台,1950年3月1日蔣公復行視事,台灣海峽兩岸關係的演變,大致可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劍拔奴張的軍事衝突

第一階段可謂軍事衝突階段,從1949年到1958年的十年期間。中共雖已占據大陸,但海空軍尚未發展,台灣仍保有海空軍優勢,國軍在金門古寧頭及登步島擊滅了登陸的共軍。但隨著共軍初期海空軍發展,國軍在舟山群島的強大陸軍亦難獲海空軍支援,乃主動完成舟山撤退,增強台灣本島及金門馬祖防禦力量。

廣告

此期間國軍以「反攻大陸」為號召,共軍則以「血洗台灣」為口號,可謂殺氣騰騰,雙方都採取局部的小型攻擊。共軍以三棲進犯奪取──江山島;國軍在共軍海空威脅下,藉著美國第七艦隊掩護,完成大陳撤退。海峽兩岸的小型衝突不止,國軍曾攻擊東山島及南日島,金馬外島砲擊日有所聞。海峽上空及海域,國軍基本上保持優勢,不斷進行海空偵巡,深入大陸的U-2偵查飛行在中美合作下迄未中斷,而以1958年823砲戰為最高潮。

此際由於韓戰爆發及中共介入韓戰,不僅國軍與共軍處於交戰狀態,美國與中共亦然,中華民國與美國無論在外交與軍事上均為同盟關係。美國一方面協助我保衛在聯合國的代表權,一方面對台灣經援及軍援,重建國軍在台澎金馬的防禦力量和促進台灣的經濟發展。此際華府、北京和台北的三角關係中,台北與華府是盟友,北京則是雙方共同的敵人。

中共發動823金門砲戰,是測試華府、北京、台北關係的一次軍事行動;這次軍事行動結束時,三角關係也起了根本變化。這段期間華盛頓與北京在華沙舉行的長期會談是一項重要因素,北京與華府從此建立了對話管道。

823砲戰44日震驚全球,中共宣布停火及爾後的單打雙停,毛澤東也體會到血洗台灣是不可能的。823砲戰後發表的「蔣杜聯合聲明」,我方等於宣布放棄軍事反攻大陸。

可以說,823砲戰前,是海峽兩岸關係決定了華府與北京的關係;823砲戰後,則是華府與北京的關係決定海峽兩岸關係。

前行政院長郝柏村。
前行政院長郝柏村。

前行政院長郝柏村。

第二階段〉軍事對峙上的挫敗

第二個階段乃從1959年到1979年的20年期間,可謂是軍事對峙階段。

823砲戰後,中共以「和平解放」代替「血洗台灣」;國軍亦以「反共保台」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代替「軍事反攻大陸」,停止對沿海島嶼的攻擊。海峽兩岸除情報和警戒活動,及外島的單打雙停,到單打僅以砲宣彈互相射擊外,基本上無重大軍事衝突,形成軍事對峙的局面。海峽兩岸關係由軍事戰場的主導,轉變為外交戰場的主導。

台灣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保護下,得以致力於經濟建設及戰備整備,外交方面則以力保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為主。此際國際間對於海峽兩岸的主張,從「台灣地位未定論」「一中一台論」至「兩個中國論」,紛紛出籠。

海峽兩岸關係,本質上是爭制度的內政問題,但具有強烈的國際因素。今日兩岸形勢的形成,可以遠溯至雅爾達密約,蘇聯二次大戰後進軍東北,讓共軍在奪取東北的鬥爭中穩居優勢。二次大戰後共產政權急速擴張,又無一不與國際因素尤其美蘇對抗有關;所以,台灣海峽兩岸情勢的形成與變遷,國際情勢始終扮演了關鍵因素。

在軍事對峙的外交戰場上,我們堅持22年後,遭到慘重敗績,1971年被迫退出聯合國,中共政權取得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此際,我們在外交戰場真是兵敗如山倒,邦交國由60餘國急速降至30國,世界主要國家均先後與我斷絕外交關係。

雪上加霜的是,美國總統尼克森於1972年2月21日親訪毛澤東,其後並與周恩來簽訂「上海公報」,實際上確定了爾後50年,甚至100年兩岸關係的架構。

在「上海公報」中,美國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及「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美國的重大讓步,從台灣地位未定論、一中一台論、兩個中國論等各式主張中,澄清美方立場。

另一方面,台灣問題必須以和平方式解決,就我的認知,則是中共對美國的讓步;美國為了確保台灣不受武力攻擊的威脅,承諾對台灣銷售防衛性武器的義務,訂立了《台灣關係法》,也獲得中共理解。

第三階段〉兩岸交談與交流

第三個階段為1979年迄今30餘年,可謂為兩岸交談交流階段。

1978年12月16日卡特總統與中共共同發表「建交公報」,是我們外交上另一次重大挫折與危機;然而,1979年元月1日中共與美建交生效時,中共同時宣布停止對外島的砲擊,顯然亦是建交談判中,中共對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一項外交承諾。

當時我政府對中共片面宣布停火,未作任何表示;其時我任陸軍總司令,面對台灣海峽實質軍事停火的新形勢,老實說,這對台灣是有利的,但我方不能在未與中共談判協議下,聽隨中共宣布停火,只得以不公開方式,由參謀本部下令外島指揮官「待命」對大陸砲擊,實際上收回了外島指揮官對大陸的砲擊權,不露聲色地實現了台灣海峽兩岸無談判、無協議的實質停火,從此兩岸關係進入和平對峙的階段。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