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新風暴 比疫情更嚴重的市場變局

文/楊少強、馬自明

攝影者/楊文財
攝影者/楊文財

「現金為亡」時代來了,如何抗通膨保財富?

6月16日,聯準會會議結果出爐,原本預計2024年才升息,但通膨來得太快,過半委員認為,首次升息時間要提早至2023年。「通膨可能比聯準會預期得更高、更久!」連最鴿派的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在會後的例行記者會,都拋出這句警告。

美國聯準會主席示警、台灣央行總裁罕見發言, 通膨成為全球熱議關鍵字。民眾與企業,又憂慮什麼?

商周進行問卷調查,9成民眾和近7成企業,最擔心通膨吃掉財富和獲利,負薪資又負利率,個人與企業,又該採取什麼抗通膨策略,才能避免被掃到M型化下方?本刊為你逐一解答。

5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漲幅創13年來新高、歐洲物價創近兩年半新高,台灣消費者物價漲幅也創8年來最高。

通膨,將取代疫情,成為今年企業經營、個人財富的最大變數。

美銀美林5月全球基金經理意見調查顯示,市場前3大風險依次為通膨、央行緊縮、資產泡沫,疫情則跌落第4位。

事實上,第一線的企業主,已面臨通膨威脅。

「咖啡豆一直漲,加上疫情,根本沒獲利啊!」全台最大現烘咖啡連鎖店Cama創辦人何炳霖說,不到半年,咖啡豆價格漲約3成,其他包括紙杯、紙箱等,統統漲價,他已動念調漲價格,否則日子越來越難過。

內需產業受進口原物料漲價衝擊,外銷產業也不好過。亞洲最大真空成型食品容器廠金元福的執行長陳郁卉說,2018年至今紙箱已漲5成到1倍,讓她也開始把多家包材訂單,集中起來給少數幾家,以規模換取價格談判空間。

廣告

追究這波通膨升溫的源頭,首先是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最根本原因,是以美國為首的各國央行資金大放水,至今沒有明顯緊縮跡象。印鈔推升通膨,從阿根廷到土耳其,物價都繳出兩位數漲幅。

但對於物價上漲是短期或長期,專家意見並不一致。

主張通膨只是短期現象的看法認為,美國近期物價上漲主要項目,多和疫後經濟重啟相關,待時間拉長,漲價將逐漸消退。

另一個看短的理由是,就業市場仍未復甦。當人力供大於求,不太可能出現工資拉升物價的情況。

不過,主張通膨將長期化者,也有證據。

美紐約聯邦準備銀行5月調查顯示,美國消費者對明年通膨預期平均值達4%,不僅是連續7個月上升,也創該調查8年以來新高。同時,「多數聯準會官員認為,通膨更有可能高於而非低於預期。」《華爾街日報》如是說。

除了政府撒錢,《華爾街日報》也列出將導致「通膨長期化」的包括各國央行轉性、財政失衡、全球化倒退、人口老化、工會與ESG 等5大結構性因素。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中國。金融海嘯後,各國大印鈔,通膨卻似有若無,這是因為當時中國扮演「世界工廠」,對全球輸出廉價商品。

如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郭樹清,今年6月在陸家嘴論壇表示,若說已開發國家大印鈔,是全球通膨的動力來源,「 那麼中國數億勞動者生產的商品,就是穩定全球通膨的千鈞錨。」

但近來中國抑制通膨的力道卻在減弱。同時,中國的供應瓶頸也助漲價格,未來通膨壓力恐有增無減。

若通膨持續下去,該如何自救?首先要認清,「貨幣購買力縮水」將是大勢所趨。

在美國通膨飆升之際,美元購買力正以近40年最快速度下跌。財經研究機構狼街創辦人分析,「目前(美元)購買力的下降是永久性的,而未來購買力的暴跌也是永久性的。」

美元是貨幣之首,當它的購買力縮水,其他以美元為錨的貨幣也難置身事外。如何避難?《華爾街日報》研究指出,在通膨率高於5%的高通膨時代,各類資產繳出不同報酬率,其中黃金、大宗商品是保值的工具。

不過黃金也有正常時期報酬率不如股票、不供利息問題,加上越多人認為,比特幣等數位貨幣,可能會部分取代黃金的地位。至於大宗商品,年初至今漲幅已大,也須留意追高風險。

至於股市。雖像美股大盤在高通膨時期表現不佳,但在通膨率不到5%時的溫和通膨時期,卻能繳出兩位數報酬率。這代表當市場擔憂高通膨降臨時,股市下跌,或許就是投資人的買點;待情勢回穩,股市回升就可收成。

至於債券。《華爾街日報》認為,依靠未來提供固定報酬的資產,將受通膨打擊,債券將首當其衝。因通膨預期,30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目前升至2%出頭,但3年來價格已跌卻逾20%,印證「通膨對欠債人有利,對債主不利」。

在這些選擇裡,可歸納出3點規律。一是「現金為亡」的趨勢。法定貨幣長時間來都在貶值,近年來央行大印鈔更加速這趨勢。若個人資產裡有越多現金,且長期不動,在通膨降臨時越易縮水。

二是「用美元定價者漲,和美元掛鉤者跌」——前者如黃金、原物料等;後者如美元、日圓。這不僅有投資的意義,也是企業估算成本時須考量的因素。

三是若要做貨幣投資,應避開那些政府放水貨幣。如近來美元、日圓持續走貶,日圓兌新台幣甚至創5年新低,人民幣、新台幣卻升勢凌厲。關鍵差異是前者在印鈔,後者維持穩定。

有人趁著通膨致富,有人因通膨而變窮。企業亦然,端看你如何迎接通膨新戰局。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1754期。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大同新總座專訪》何春盛上任先去繁文縟節:都什麼年代了,叫名字不必叫我總經理
募數百台「救命神器」 賈永婕:能一天內把人生過得多精彩,就別等到明天!
歐洲解封中!台灣入境荷蘭不用篩檢隔離,歐洲看到什麼好跡象
日本人為何不想打疫苗?疫苗夠1.8億人口接種,施打率卻只有17.74%
一場疫情,看破公司嘴臉?美國出現「憤怒離職潮」

更多財經相關新聞
中止五年 台美TIFA下周復談
台積明年代工價 漲定了
鴻海結盟Gogoro 拓電動車版圖
台灣富豪數 上看103萬人
海底撈墜入海底 4個月市值蒸發超過2,400億港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