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商、車主、產險公司 造就的畸形車險市場

今(2015)年主管機關罕見的緊盯車險市場,短短半年連續抓出6家產險公司車險違規事項,總計開罰金額近1,500萬元,主管機關的大動作取締,產險業人人自危。

去年產險業簽單保費收入1,300億元,成長6%,其中汽車保險收進697億元,占保費收入52%,超過一半的占率,意味著車險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產險業的變化。

在所有車險業務中,新車投保甲、乙式車體險保費動輒3~5萬元,價格高、貢獻大,最受產險業者喜愛。事實也是如此,去年產險業的好表現,正是因為新車市場恰逢10年換車潮,汽車大賣42萬台,拉抬車險保費成長9%。

對產險業來說,其他險種成長一個百分點,保費可能僅增加數千萬至一億元,但車險只要成長一個百分點,就足足帶來5億元以上的收入。但過於依賴新車通路的下場,就是「產險業者都被車商掐著脖子。」安達產險總經理曾增成說。

一年百億 乙式車險兵家必爭

全台近600萬輛汽車,何以每年區區30~40萬輛新車就讓產險公司被車商牽著走?答案從各別車體險的市場規模可略見端倪。一般來說,車主基於愛車心態,新車前3年都會投保甲式或乙式車體險,由於乙式保費僅約甲式車體險的一半,但保障差不多,因此,目前新車均以投保乙式居多。

以一部車平均保費2萬5千元計算,乙式車體險的市場規模高達300億元,即使投保率只有3成,去年保費收入高達73億元,高過其他車體險種。在各家產險公司商品差異度不大的情況下,汽車銷售業務幾乎主導車主的投保意向,因此,握有新車通路的車商,代表掌握乙式車體險這塊大餅。

廣告

對產險公司來說,透過車商轉介的乙式車體險,不但保費高,還能免除自行開發招攬的成本,何樂而不為!但是,有14家產險公司覬覦車商保代這塊大餅,需求大於供給,使產險公司處處挨打。

食髓知味 狠扒產險三層皮!

若將車商保代和14家產險公司之間的互動視為一場賽局,就像《競合策略》一書所提,「在限量供應下,沒有誰是絕對必要的。」每年30~40萬輛新車,各家產險公司都想分一杯羹,但產險公司這麼多,車險業務給誰都可以,「誰的配合度高,分配的業務就多一點。」嚐到車險甜頭的車商,開始對產險公司做各種不合理要求,找機會扒皮。

第一層皮:無本生意,佣金18.4%

產險費率自由化後,產險公司給所屬業務員和保經、代的車險佣金費率一樣,上限為18.4%,對產險公司來說,除佣金外,還須負擔招攬、開發等業務管理成本,但對車商來說,車險業務不過是汽車銷售的一環,如同無本生意。

第二層皮:殺價競爭、乙式甲賠

由於產險公司不得任意殺價,但為滿足客戶需求,車商就會以自負額、增加限定駕駛等條件,要求降低車險保費,以乙式車險來說,增加自負額、限定駕駛等條件,費率一般都能減少10~30%。等到客戶出險,就會要求產險公司自行吸收自負額、修改限定駕駛,或放寬理賠標準,最常見的就是乙式甲賠。

第三層皮:維修工資再賺一筆

對車商來說,產險公司的業務不能白給,而回收業務最好的方式,就是從客戶出險時的維修費用再賺一筆,最常見的像是「洗車」,也就是乙式到期前的出險保養,或在維修工資灌水工時費用。

舉例來說,維修工資每小時2千,假設車門鈑金須耗時2小時,維修廠就向產險公司浮報為4小時。而從近年來的車體損失情況不難發現,過去6年乙式車體險損失率逐年遞減,照理說損失幅度也應隨之下降,但卻不減反升。

有些車商對產險公司制訂一套評比規則,評鑑項目包括放款速度、逾期賠款、勘車速度和回廠率。從出險開始,產險公司到現場勘車的速度,維修後給付賠款的速度、是否逾期賠款、以及回廠率的高低等逐項記分,例如給某產險公司車險業務100萬,而最終投保該產險公司的車輛回廠維修總費用為40萬元,則回廠率為40%給4分;若是60%則給6分,車商就會根據加總後分數的高低分配業務量。

突破困境 保險公司仍須自救

換個角度想,車商和產險公司之間的紛爭,反而有利於消費者,車商固然得利最多,但藉由車商強勢的態度,消費者反而可以比自行投保,獲得更多的理賠空間。

產險公司,雖然處於被壓榨的角色,但只要能得到車商業務,就算是「多賺的」。車商、消費者、產險公司三方造就畸形的車險市場,似乎沒人受害,但也無法突破僵局,即使目前未與大型車商通路合作的國泰產險,單純靠壽險端業務推廣車險續保業務,也正面臨保費成長放緩,似乎開始思考是否該向車商合作。

想突破現狀,就要改變目前的賽局,改變被困在「新車依賴車商通路」的賽局裡。《競合策略》指出,改變賽局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引進顧客,以及增加附加價值。乙式車體險的保費約為丙式的3倍(丙式車體險保費介於7千~9千元之間),車齡4年內,可投保乙式車險的新車逾122萬輛,但即使有車商通路轉介,新車投保率仍不到3成,由此可知,剩餘7成超過百億元的市場,仍有待開發。

乙式車體險投保率低的原因不外乎保費太貴,或保險意識不足,因此,可由產險公司共同教育推廣車險,把餅做大。另一方面,網路上的宣傳、行銷以至於網路投保,也有助於車險更加普及化,不但讓消費者省下通路費用,保險公司也能節省大筆管理作業成本。

至於附加價值,就是增加產品或是服務差異度,簡單來說就是產品創新以及服務升級。目前已有的如利用行動APP勘車、理賠,而增加商品新意才能吸引新的客源加入,如對岸互聯網保險公司推出的爆胎險。

網路投保 被壓死的車險生機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網路投保上路一年,壽險加產險業保費合計不到2億元,績效簡直趴在谷底,而其中的原因除消費者的購買習慣還未養成外,最關鍵的原因,就是主管機關為防範道德風險,在網路投保涉下的4道關卡包括「身分驗證」、「保額限制」,以及「要保人、被保險人須同一人」和「信用卡持有人與要保人須同一人」,層層的投保限制,等於打壓網路投保的生機,不少業者早已打消對網路投保寄予厚望的念頭。

在主管機關誓言重罰阻絕車險惡性競爭的前提下,是否能兼顧適度開放政策的智慧,將決定監管的成績,而產險業是否只是處在風頭上的一時寧靜,就得看各家產險公司是否能攜手改變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