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生活新店】把書店還給生活?概念有餘、立體感不足的「微縮城市」

後數位化時代,實體書店不斷退出我們的生活。過去不少年輕學子與職場人士在放學、下班後,短暫停駐書店曾是一種療癒時間。而今智慧型裝置成為我們取得資訊與療癒的主要管道,書店作為「Gap Time」,也就是一時隔絕「職場/學校/家庭」這些日常時空間的需求,已經不復存在。

商益 / 湯皓茹攝
商益 / 湯皓茹攝

面對數位化時代的書店經營,關鍵或許握在「如何讓書店重回人們的日常生活」。如同智慧型手機把人們的日常生活(食、衣、住、行、通訊)利用一個個 App 整合在一台小小的裝置裡,誠品書店在今天(20 日)開始試營運的「誠品生活新店」提出的解決方案,就是試圖將人們在城市生活當中利用的各種空間設施:街道、廣場、圖書館、音樂廳、公園,整合進誠品新店這個「微縮城市」中。

大型的拱形立柱像是行人專屬的街道;把最多的室內空間保留給採光、而非藏書;帶入建築外公園框景的陽台;倒置於天花板、藏著小白兔與大野狼的綠籬迷宮,在在強調「微縮城市」的主題性。誇張的挑高與採光設計,確實營造出一種更像在半開放空間街道下,漫步經過一家家商店櫥窗的錯覺,或者說,帶有一種幻想世界中的地下城的氛圍在。就這一點而言,「微縮城市」的概念確實符合命題。

商益 / 湯皓茹攝
商益 / 湯皓茹攝
商益 / 湯皓茹攝
商益 / 湯皓茹攝
商益 / 湯皓茹攝
商益 / 湯皓茹攝

走遍商場空間,對於城市的機能感是否發揮在這座誠品最新力作上?這件「大作」呈現了理想城市的美感,而百貨商場、價位結構均衡的飲食店、以及展覽空間的規劃也堪稱充實,並不像信義店取向略偏菁英人士、松菸店取向略傾文藝愛好者等,那種過去誠品偶然瞥現的小眾感。「生活新店」的平衡感更符合周遭環境,適合一般家庭假日闔家共遊,兒童能找到尚且充足的童書繪本,也有適宜的用餐選擇。

廣告

就這個角度而言,「生活新店」營造的生活感,或許比起信義店、松菸店更有助於把書店還給人們的(假日)休閒生活,它符合許多人休假日的期待。去某個不用吹風曬太陽的室內空間走走,有吃的、有逛的。它在商業模式下,更接近像 OUTLET、購物商場這種消費區間,而非過去更常成為書店型態爭議的「百貨公司」。儘管如此,它是個城市嗎?

商益 / 湯皓茹攝
商益 / 湯皓茹攝

筆者認為「否」。城市提供人們日常生活所需,城市的「開放性」為人們提供的不只是個人需求,還提供「邂逅」這種社交功能。你是否能在誠品書店找到全新的視角?過去許多人曾在誠品敦南店尋求某種意義的「邂逅」,包含許多在半開放空間的展演活動。

然而「生活新店」在一整棟包覆性更強的建築內,希望建造一座「微縮城市」,一切對城市的想像都要依靠人們雙腳走入誠品大門才能實現。實質上在商業模式並未突破過去的其他誠品各店,而「城市」機能感甚至遜於許多不座落在雙北的 OUTLET 店、或是誠品敦南店。是舉著「微縮城市」大旗、與一萬餘坪的超大空間下,較讓人期待落空之處。

商益 / 湯皓茹攝
商益 / 湯皓茹攝

 

《商益》主張「商業是最大的公益」,報導專注於讓讀者理解資本力量、商業本質以及財經語言。歡迎加入 Discord 社群,並免費註冊訂閱商益電子報

延伸閱讀:

【誠品生活新店】開箱!必逛新景點與美食餐廳,滿足一日消費需求
數位轉型指南|誠品全通路佈局、會員經營與組織轉型
誠品信義確定12月關門 傳松菸誠品接棒24小時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