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非得熱騰騰吃才好吃的【經典傳統甜點】身世之謎!白糖粿、燒麻糬、煎年糕,每款都是從小吃到大的好滋味!

經典傳統甜點
經典傳統甜點

花好月圓:

簡單來說就是炸湯圓的花好月圓,是台灣喜宴一定會上的料理,很多時候甚至會排在涼菜之前,最慎重的第一道。據說在更早期以前,花好月圓是先以甜湯圓湯的姿態出現,再逐漸演化為使用紅棗、桂圓、花生與蓮子的豪華版四喜湯圓羹,寓意為祝賀新人早生貴子。

現在的花好月圓早已不再是湯湯水水的版本,而是以油炸湯圓再撒上花生粉,取花生粉的「花」與湯圓的「圓」成就「花」好月「圓」;有些喜宴,甚至還能吃到有夾心的湯圓哦。

經典傳統甜點
經典傳統甜點

雞蛋糕:

源自日據時期的影響,我們稱呼為雞蛋糕的這個甜點,最初應該是被叫做「ベビーカステラ」的「寶寶蜂蜜蛋糕」。

日文雖然一樣有著蜂蜜蛋糕「カステラ」的寶寶蜂蜜蛋糕,成分其實就像我們最熟悉的雞蛋糕一樣:雞蛋、麵粉還有糖,僅此而已。

無論幾歲還是無法戒掉雞蛋糕這麼簡單的甜點,特別是看到有槍枝、動物、恐龍這種現在好難見到的老派古樸形狀,說什麼都特別想吃呢。

經典傳統甜點
經典傳統甜點

紅豆餅:

同樣與雞蛋糕受到日據時代的影響,在台灣普遍被稱為紅豆餅或車輪餅的甜點,其實當然不只僅有紅豆內餡而已。

在日本當地主流被稱作今川燒的紅豆餅,據說命名緣由是出自最初的販售地點,安永年間江戶名主川善右衛門於龍閑川上建立的的今川橋周邊,可惜今日河川與橋墩皆已不復存在。

日本各地區域雖然普遍稱之今川燒,但隨著區域不同,可能稱之大判燒、太鼓燒、回轉燒⋯⋯各種有趣的異曲同工之名,就像台灣的紅豆餅,內餡可是多姿多采地連奶油、芋頭、地瓜、花生、巧克力甚至日本絕對吃不到的蘿蔔絲都有哦!

經典傳統甜點
經典傳統甜點

白糖粿:

在北部特別罕見的白糖粿,由於出現在許光漢主演的熱門台劇《想見你》以後,成為所有人到南部一定希望朝聖的特色美食。

台灣的白糖粿預設烹飪方式一定是油炸,在油炸得外酥內軟之後立刻沾上不同口味的糖粉,無論發展出多少種創意口味,一定會有傳統的白糖原味、經典不變的黑糖、花生以及芝麻。

關於白糖粿的由來與傳說,和菓子的推測與理解可能與其他前輩的不太一樣;和菓子以為源自中國閩南地區的白糖粿,最初的原名很可能是借自閩南語的「糖粿」,但是,作法或者是借鏡川渝地區的其它料理方式。

糖粿是閩南地區人民的傳統農曆春節年糕,同時是這個區域七夕祭拜七娘、寶寶滿月滿週歲的傳統美食;只是過了海以後它們從此成為兩種完全兩異的模樣,糖粿通常是圓形中有著小凹洞,顏色通常以白紅為主體,更偏好加些糖水調味。

此外,甜粿與白糖粿形狀不同、味道不同、顏色不同、烹調方式更是大大不同,真是很難想像兩種其實是來自同一根源呢。

經典傳統甜點
經典傳統甜點

燒麻糬:

或者同樣也是受到日治時期的影響,台灣人總是習慣稱呼日文「もち」的音譯「麻糬」,這個實際日文漢字寫為「餅」的麻糬,定義上當然與我們熟知的「餅乾」很不一樣。

以糯米為原料的麻糬,在客家人口裡還有中國還有另外一個名字:「ㄗˇㄅㄚˊ」。不過,一樣是念作同樣的發音,中國習慣寫作「糍粑」,台灣則習慣寫作「粢粑」。

以和菓子真正到訪川渝地區的經驗,有種當地傳統小吃「油炸糍粑」相似度與先前談到的白糖粿真是高達99%!它不因時地制宜,任何時候想吃就吃,甚至可以在川渝地區的早餐攤上見到它的身影,完全不用等到節日才能享用哦。

經典傳統甜點
經典傳統甜點

煎年糕:

和菓子的已故恩師,出身大稻埕的莊永明老師總是特別喜歡強調自己沒有鄉愁,但是,當他提起煎年糕這件事情,總是難掩落寞。

他不太明白,為什麼在外頭的餐廳,從來都點不到煎年糕這種料理呢?

「因為那是家常料理吧?而且,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吃得到哦。」

他只能無奈地點點頭,並且向和菓子解釋年糕台語的度量衡是「床」,然後告訴和菓子他小時候記憶中的煎年糕。

「我媽媽以前都會煎年糕給我們吃,外面裹了一層蛋汁,熱熱甜甜軟軟的,可是,現在再也沒有這種味道了。」

於是和菓子明白,鄉愁其實有兩種,一種是空間,一種是時間⋯⋯從小到大都置身同樣空間的人,未必能逃得過時代鄉愁的揪心哪。

經典傳統甜點
經典傳統甜點

炸芋丸:

這是一道讓店家只憑藉炸芋丸就能登上米其林必比登推介的美食,同時,也是和菓子老家台南人家宴聚會還有過年少了絕對會讓人痛哭失聲的料理哦!

在北部,有些攤販可能芋丸與地瓜球會一起供應,但是較為講究的店家可能一定要強硬的芋丸歸芋丸、地瓜球歸地瓜球。可能你會好奇了,一樣都是油炸食品,只要注意下鍋品項還有油炸時間,為什麼不能一起販售呢?

原來,一樣是芋頭製品,芋丸就有分為無餡原味、鹹蛋黃口味、肉鬆鹹蛋黃口味、它甚至還有做成長圓型的模樣,但因為不是球狀不叫丸,有個非常雅緻的名字叫做芋棗哦。

經典傳統甜點
經典傳統甜點

烤地瓜:

雖然說烤地瓜這種東西好像毫無難度,但是,要真正烤出美味的烤地瓜實在難若登天!有人推薦特別的水波爐、有人建議用鋁箔紙包裹著地瓜丟進小烤箱⋯⋯各式各樣的方式,之於和菓子,最喜歡的方式恐怕是古早味的炕窯法。

不過,炕窯法在現代社會當然無法處處可行,於是和菓子會特別尋找那種甕烤地瓜的小攤車——使用使用陶瓷大甕還有高溫慢火烘烤的地瓜實在和自家料理出來的味道截然不同,掏錢當然掏得特別心甘情願!

經典傳統甜點
經典傳統甜點

拔絲地瓜:

小時候一直誤解拔絲地瓜是西洋甜點,長大以後才知道它原來是最正宗的魯菜!這道費時費力費工又不可能索取天價的料理,可能從來都是所有廚師們的心頭恨。

那麼,為什麼叫做拔絲呢?

一定要立即趁熱食用的拔絲地瓜,在用筷子夾起地瓜準備食用時,拉扯出很長的糖絲的這個動作,便稱為「拔絲」。除了拔絲地瓜以外,還有芋頭、蘋果、山藥等等,有時,較為貼心的餐廳還會準備一碗涼水讓客人冰鎮使糖絲變硬。記得,只要稍稍放冷降溫,就沒辦法拉出拔絲地瓜所謂的拔絲囉!

經典傳統甜點
經典傳統甜點

棗泥鍋餅:

這道來自中國江浙滬區域的甜點,除了曾是台灣國宴上的甜點以外,也是蔣宋美齡的特別偏好。當然,鍋餅的口味通常有棗泥還有豆沙,倘若能夠選擇,和菓子會建議你優先考慮棗泥口味的試試看。

老派一點的餐館或者還能見到在棗泥鍋餅裡頭添加核桃的作法,可惜時至今日,這樣的作法似乎已經式微。

據說,這道甜點的料理方式異常簡單,僅只是將生麵餅煎至兩面香酥即吿完成。實際上,好的棗泥鍋餅卻是非常難尋,或者,越是平凡的事物越能見到美好的完整,棗泥鍋餅肯定就是這樣吧。

經典傳統甜點
經典傳統甜點

壽桃:

在早一輩人還沒有接觸到西洋甜點的時候,遇到生日這樣的重大節慶,他們的首選當然不會是生日蛋糕;這點,從華人崇尚的南極仙翁獻壽手裡奉上的壽桃足可見一斑。

那麼,又為什麼是壽桃呢?

在《西遊記》、《山海經》、《神異經》甚至是《漢武帝內傳》等許多古籍都有記載的壽桃,據說只要吃了它就能延年益壽,長生不老;連齊天大聖孫悟空都忍不住要偷吃的珍貴果實,直至今日仍是歷久不衰!

除了中規中矩的版本以外,現在我們慶生特別偏愛訂購壽桃塔或是母子壽桃——那是一種在大壽桃裡頭塞滿了好多好多可愛小壽桃的驚喜壽桃,非常有趣好玩,無論長輩小輩相信都會有個印象深刻的生日哦。

經典傳統甜點
經典傳統甜點

芝麻球:

在台灣本島被稱呼為芝麻球的芝麻球,在中國其實有著各式各樣的不同稱呼,譬如麻團、麻圓、煎堆、油堆、珍袋⋯⋯南北名稱的絕大差異會讓人以為這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它可能有餡料或沒有餡料,然而最特別的稱呼,我以為是閩南區域的稱呼:炸棗。

同樣延續了閩南區域炸棗名稱的澎湖,嚴格說起來,與我們熟悉的芝麻球又有一些些不同。澎湖的炸棗總是帶著喜慶色彩的,譬如婚事、廟會、大船下水還有新屋落成,可能不太像是芝麻球日日可見隨手可得的方便隨意。

然而,澎湖炸棗與和芝麻球最大的差異其實是在口感;從外觀上或者分辨不出不同的澎湖炸棗,只要咬下一口你就能知道澎湖炸棗是完完全全紮紮實實的一整顆外脆內軟糯米球!

口味擁有更多選擇的澎湖炸棗,通常有花生、紅豆、綠豆、芋頭,甚至還有沒有餡料的原味哦。

經典傳統甜點
經典傳統甜點

麥仔煎:

在台灣普遍被稱為麥仔煎的街邊小吃,來源與真正的名稱總是眾說紛紜。

大多數前輩多半認為麥仔煎是來自於中國廣東潮州的甜點,在廣東當地,它被稱為冷糕、潮州冷糕或是砂糖夾餅。

冷糕的「冷」在這裡是打冷而不是寒冷的意思;這個源自廣東方言的「打冷」,通常指的是大排檔經營的各式大眾化小吃。冷糕在廣東是一種非常懷舊的食品,幾乎老派到接近式微,比較講究的店舖甚至僅在秋冬季節提供,理由是夏天的氣溫較高,沒辦法呈現最好的狀態。

以和菓子的看法,可能更偏向麥仔煎是起源於中國的閩南區域。在那裡,它通常被稱為滿煎糕,譬如今日的金門,他們不像本島的台灣人偏向稱為麥仔煎,一定稱為滿煎糕。

而實際嘗過冷糕與麥仔煎之後,你會發現它們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差別:冷糕蓬鬆地幾乎像是蛋糕,麥仔煎則不到冷糕的三分之一高度,口感也大不相同。

東南亞甚其實也有類似的食物存在,它們通常被統稱為曼煎粿:譬如馬來西亞的阿潘巴利克(Apam Balik)還有印尼的曼塔霸(Martabak),和菓子以為如果把它們也全部解釋為麥仔煎似乎有待商榷。此外,東南亞的食譜除了喜歡添加椰漿、乳酪之外,口味甚至多了很多鹹的選項可以選擇哦。

說來有趣,從最初的滿煎糕,無論麥仔煎、曼煎粿還是曼塔霸的名詞似乎都是纏繞著「M」這個發音延伸,好像,從名字或許真的能解釋一些端倪呢。

經典傳統甜點
經典傳統甜點

雙胞胎:

通常只能在早餐店或小餐車上買得到的雙胞胎,又被稱為兩相好,取的都是那倆倆相對雙生雙成的模樣特色為名。

不過,據說是雙胞胎的故鄉福建,他們並不稱呼雙胞胎抑或兩相好,而是另外一個有趣的名字:炸牛耳。

在他們的眼裡,他們覺得雙胞胎的模樣像是牛耳,因此稱呼它作「炸牛耳」;而福建區域的炸牛耳又比我們台灣的雙胞胎再奢華一些些,它通常會不吝嗇地再灑上許多芝麻。

但是無論我如何想像,我自己並不認為雙胞胎的模樣與馬的耳朵有任何相似之處,反而是廣東早點常見的牛脷酥才更像極了馬耳,而且,真的也有人稱呼它作馬耳的哦!

原文網址:https://www.look-in.com.tw/channel/article/25595

【延伸閱讀】冷著吃是罪惡!一定要熱騰騰吃的【熱食甜點TOP14】甜食控一致認同,趁熱吃美味度更加倍!

【延伸閱讀】從小吃到大!你不知道的【12個台式甜湯小秘密】超簡單免開火食譜公開!冬天喝真的超暖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