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WHO大流行協議排台 恐損及全球供應鏈

在疫情期間台灣等國家的成功經驗,可作為全球防疫物資的關鍵採購、協調與分配平台,若台灣未能成為締約方,意味著在下一次的大流行中,將被排除在此網絡,難以即時取得保護民眾健康的重要物資。圖/本報資料照片
在疫情期間台灣等國家的成功經驗,可作為全球防疫物資的關鍵採購、協調與分配平台,若台灣未能成為締約方,意味著在下一次的大流行中,將被排除在此網絡,難以即時取得保護民眾健康的重要物資。圖/本報資料照片

COVID-19大流行凸顯了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特別是在物流、製造、分銷等業務,因為工廠關閉及旅遊限制等措施而使生產延遲,導致關鍵零件和材料短缺,尤其在醫藥品、汽車產業和晶片領域受到的衝擊更是明顯。在疫情中,許多國家面臨口罩、隔離衣、藥用酒精等個人防護裝備及疫苗及治療藥物等醫藥工具的供應短缺,不僅帶來了醫療物資不平等的倫理問題,甚至演變成疫苗外交等政治賽局。

■大流行協議要求各國共享病毒資訊及醫藥品利益

為了避免未知的「X病毒」帶來下一次大流行,世界衛生大會(WHA)成員國已於2021年底同意制定世界衛生組織(WHO)「大流行協議」(Pandemic Agreement),預期透過技術轉讓、利益和資訊共享、全球物流網絡等機制,強化全球抵禦下一波大流行的能力。該協議已經進入最後談判階段,並預期於今年5月27日至6月1日召開之第77屆WHA大會期間通過。

截至目前的大流行協議談判案文,可以觀察到將建立數項改革性的機制:第一項是「知識與技術轉讓」,即若簽署大流行協議,締約方應支持並推動國內研發的防疫工具和醫藥品的技術轉讓,例如疫苗生產技術、檢測診斷技術等;第二項是「利益與資訊共享」,當締約方取得病原體的生物樣本或是其基因定序資訊時,有義務立即提供給WHO,以協助全球的研發和共享。

然而,這兩項改革性的機制,也是目前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間的最大分歧:開發中國家期待能透過更公平、即時且低成本的技術轉讓,在疫情中更快地取得疫苗藥物,然而已開發國家則多考量保護國內醫藥品研發的誘因,而不願意讓步承諾更多的國際義務。

廣告

■我未成締約方,亞太區在下波疫情將遇嚴重挑戰

另一個重要的機制「全球供應鏈與物流網絡」,則是建立在COVID-19期間協助包含臺灣在內的眾多國家的「COVAX」機制的成功經驗之上,將作為全球防疫物資的關鍵採購、協調與分配平台,以在疫情期間按照風險和需求向各國提供防疫物資。可以想見,若是我國未能成為締約方,意味著在下一次的大流行中,台灣將被排除在此網絡,將難以即時取得保護民眾健康的重要物資。

快速的資訊共享、關鍵的技術轉讓、即時與公平的防疫物資,都是全球歷經COVID-19疫情後,總結出的寶貴經驗,更是全球領袖已經承諾要進一步落實的改革。

而台灣在疫情期間,已經證明了我國是具有強健的能力,足以做為亞太區域在防疫物資與醫藥品的關鍵製造與供應節點,將台灣排除在這項極具遠見與野心的治理架構,無異於放棄了大流行協議再再強調的公平、包容、保護所有民眾健康福祉等承諾,更可能在下一次的疫情中,使得亞太區域面臨嚴重的挑戰。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2022財稅四新制 綜所稅最有感
PCB廠創新局 攻半導體測試板
聯茂需求喊燒 2022季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