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論抉擇十字路口的大陸台商

歐美「去風險化」迫使台商「中國加一」布局,處於十字路口的大陸台商,如何洞悉全局做出抉擇,將是一大考驗。圖/freepik
歐美「去風險化」迫使台商「中國加一」布局,處於十字路口的大陸台商,如何洞悉全局做出抉擇,將是一大考驗。圖/freepik

2023年來到尾聲,對大陸台商來說,今年又是跌宕起伏的一年。原本以為新冠疫情告一段落,企業終於能回歸正常經營,但除了防範近在咫尺的「灰犀牛」,一些預期之外的「黑天鵝」,讓不少大陸台商繼續疲於奔命,同時躊躇在抉擇的十字路口。

台商投資大陸的情況如何?根據經濟部統計,今年前三季,台商投資大陸金額為25.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5.1億美元,衰退17.3%;投資件數為249件,較去年同期減少20件,衰退7.43%。也就是說,無論是從金額、件數來看,今年台商投資大陸都呈現衰退趨勢。事實上,和台商投資大陸金額最高的2010年的146億美元相較,台商投資大陸僅為最高峰的三分之一。當然,影響台商投資動向的原因相當多,可從國際情勢、大陸投資環境,以及大陸對台政策等三個面向來觀察。

■歐美「去風險化」,

迫台商「中國加一」布局

在國際情勢方面,自2018年美國啟動對大陸貿易戰以來,大陸台商來即被迫捲入了地緣政治的角力。為了避免被美國課徵關稅,以大陸為主要生產基地的台商紛紛將產能轉移到東協、東歐、南美、非洲,甚或台灣。今年5月七大工業國(G7)再次確定對大陸「去風險化」的經貿戰略後,歐美客戶基於避險,對在大陸的代工廠、包括台商,提出「中國加一」的要求:除非技術具有不可替代性,否則代工廠必須建置大陸以外的生產基地,否則取得訂單的難度將增加。

在大陸投資環境方面,近年來大陸經濟轉軌主要有三大方面:首先,「低轉高」。長期作為世界工廠的大陸,為了擺脫位處全球供應鏈低端的位置,開始推動產業升級轉型,希望逐漸產品附加價值的增加,減少對勞力密集型產業的依賴;其次,「外轉內」。大陸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外貿出口,但隨著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的「去風險化」戰略,再加上歐美需求衰退,大陸當局意識到過去以歐美為出口市場的外貿模式終將難以為繼,因而企盼大陸內需市場能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能,因而開始建構內需、外貿並重的「雙循環」;最後,「虛轉實」。

為了糾偏過去大陸經濟發展的脫實向虛,2020年底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防止資本無序擴張」,要求透過對各個產業的監管,促使人才、資源回流實體經濟,以避免大陸產業淪為資本遊戲的競逐而形成泡沫。

■大陸經濟轉軌,

促台商加快產業升級轉型

「低轉高」、「外轉內」、「虛轉實」的經濟轉軌,促使大陸最低工資不斷上調、環保要求也日益嚴格。更重要的是,大陸開始由「招商引資」轉向「挑商選資」,不再對所有投資來者不拒。這些轉變對大陸台商來說,意味著必須改變過去以來依賴土地、勞工等廉價生產要素的經營方式,否則將難以在大陸生存。大陸市場誘因,使台商進一步推動在地化

在大陸對台政策方面,基於政治經濟雙重目的,中共二十大後確立了對台融合發展的路徑。因此,雖然以家數來計,2022年台商雖仍位居大陸投資來源地區的前15位;但從金額來看,台商占大陸使用外資(FDI)比重並不高:2022年大陸FDI為1,891.3億美元,其中台商投資為50.4億美元。也就是說,2022年台商投資僅占大陸的2.6%;但大陸仍提出各式「惠台」措施,希望藉由大陸內需市場誘因,磁吸台商西進赴陸。

然而,對以外貿出口為主的大陸台商來說,必須更接地氣才能因應大陸市場這個全新的挑戰;再加上大陸自主創新戰略下打造本土供應鏈的諸多政策,都會讓過去定義的大陸台商,轉換身分以「新陸商」形式,競逐大陸內需市場。

■如何洞悉全局做出抉擇,

將是台商的一大考驗

除上述因素,大陸民族主義高漲下「吃飯不能砸鍋」的政治紅線,以及近期以來與數據、國家安全相關法令的實施,都增加了外商在陸的投資風險。此外,隨著大陸本土企業的快速崛起,台商在大陸面臨的是越來越「內捲」的競爭。

國際情勢、大陸投資環境、大陸對台政策,對大陸台商來說,或是推力、或是拉力,端看產業別、企業規模的不同。一般來說,大型企業台商雖會因避險採取「中國加一」的「轉移產能」,但不會輕言撤離大陸,而是配合大陸的「外轉內」就地轉型,或透過製造業服務化、製造業轉服務業等方式,持續在大陸找尋商機。至於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台商,雖然沒有資源轉移產能,但要選擇完全退場撤出,也並非易事。因此,可能選擇就地轉型或以拖待變。

總的來說,處於十字路口的大陸台商,在諸多推力與拉力之間,要如何洞悉全局、做出最適切的抉擇,將是未來的一大考驗。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PCB廠創新局 攻半導體測試板
12檔補漲股 外資買不停
央行下指導棋 鍘養地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