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想做一流的市場 請前進中國大陸

德國總理蕭茲最近訪問中國大陸,率三名部長和眾多企業家展開訪中行程,首站即造訪德國博世集團與中國大陸的合資公司。中國已連續八年成為德國第一大貿易夥伴,蕭茲訪陸說明德國企業對中國市場的重視。

在此之前,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訪問中國,提到中國產能過剩等問題,美國前總統川普也放話未來會對中國電動車課加100%關稅。但蕭茲訪陸前夕,德國汽車工會表示反對歐盟對中國大陸電動車加增關稅,稱此舉將造成貿易戰風險,並威脅德國就業。賓士集團董事長表示「保護主義」是一種價值毀滅行為,福斯集團執行長也提出相同觀點,這都說明企業家遠比政客要更理性。

蕭茲表示德國市場歡迎中國汽車,但必須確保公平競爭,不存在傾銷、產能過剩等問題。德國很清楚問題不在中國,而是自己產品不如中國廠牌;美國福特執行長甚至公開讚揚比亞迪,表示任何他國業者在短期內都無法與中國廠牌電動車競爭。大陸已成全世界最大汽車出口國,陸車今年可能占領歐洲電動車市場25%。

全世界電動車市場正在洗牌。以中國為例,幾年前業者高達數百家,現在還有數十家,競爭的何止全球市場?大陸國內市場更競爭,有一些小品牌受不了「內捲」,已被淘汰出局。中國企業分散風險走向國際,是很正常的事情;任何企業都要有全球布局,台積電也是積極走向世界,何錯之有?

■美國制裁中國,反促使大陸企業自立自強

美國對中國制裁,最大效果是迫使大陸企業自立自強,加速發展核心技術,華為是最好例子。華為不僅積極發展不依賴外國晶片的智慧型手機、電動車,更在筆電(NB)市場攻城掠地,去年躍居中國第三大PC品牌。最近華為發表新版AI NB,強調是超輕的AI PC;同時打造「鴻蒙生態系」,規劃萬物互聯,包括電動車,這是連蘋果也無法做到的。

廣告

華為已成為中國大陸電動車產業最積極的參與者,共有三種與車企合作的模式。第一是標準化零部件模式,華為只提供軟硬件,不提供解決方案;第二是「Huawei Inside」,即華為提供一站式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產品體驗設計及產品定義仍由車企完成;第三是智選模式,華為不僅提供技術方案,還深入參與到產品定義和整車設計過程中。

■華為、小米突圍,電動車領域發光發熱

華為更成立產業控股公司,積極邀請其他車企加入做為策略投資者,現在已有四家加入,廣泛和業界聯盟,幾乎隻手撐起中國大陸電動車產業的「智能化」。這對於台灣鴻海集團當然會有壓力,鴻海前兩年推出的電動車產業大聯盟MIH,基本就是華為目前在做的事情,只是華為做得更快、更全面,但僅限中國汽車產業。

除了華為,中國大陸近期另一個奇蹟就是小米,在短短三年內開發出電動車產品,第一天訂購數量即近九萬輛,帶動中國電動車行業新一波內捲與洗牌。小米的成功,基本上是靠大陸完整的電動車產業生態系統在背後支撐,這是台灣所沒有的優勢。蘋果智慧手機主要成功關鍵在於台系供應鏈,蘋果退出電動車市場,反映出這個產業對台灣企業的挑戰。

■大陸是最大的高端市場,歐美企業難放棄

簡單的說,全世界企業包括德國汽車和美國晶片產業,都不願意放棄中國市場的主因在於,這是全世界最大的高端市場,技術不斷革新換代,消費者迅速擁抱新趨勢。歐美一流企業如賓士和輝達,做的都是高端產品,唯有中國才有這樣的市場環境,既大且先進。相較之下,一些歐美國家的國內市場和其他亞洲市場,只能算中端,印度更屬於低端,雖然成長快速。

中國大陸不僅能做高端產品,在中低價產品更具競爭力,包括拚多多子公司低價電商平台TEMU和快時尚龍頭SHEIN(希音),皆飛速成長,襲捲美國市場。歐美廠商傳統經營思維是做金字塔頂端市場生意,強調高價值,但中國大陸企業專注「性價比」,靠的是供應鏈優勢及速度。在全球通膨高漲的當下,中國產品和電商平台成為消費者最好的選擇。

台灣應該效法德國,不要學習美國,被意識形態和民粹所矇蔽。想要成為一流的公司,必須以一流的科技,做出一流的產品,前進一流的市場,爭取一流的客戶。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有競爭,企業不要幻想貿易保護,應力爭上游,否則未來只會淪為「三流」甚至「不入流」。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15檔投顧點將 拚金牛甩尾
全台73個行政區 房價年漲逾一成
遠端商機+蘋果訂單 創惟11月自結獲利 年增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