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高價、缺工衝擊德國化工產量,科思創如何找出路?

能源危機加上缺工,在高通膨環境中為德國企業加諸更沉重的壓力。身為能源密集產業,德國化工巨頭科思創(Covestro)如何善用跨國布局的優勢,適應國際貿易新常態?在吸引人才上,又有什麼挑戰與解方?

在能源危機衝擊下,德國化工業不得不減產、移產應對,進入充滿不確定性的2023年,仍舊沒有太多樂觀的原因。面對能源高價,政府可以祭出高額補貼,但企業需才孔急,恐怕是更難解的問題。

根據德國化學工業協會(VCI)年度統計,在天然氣等能源價格震盪下,2022年的化學產品生產成本比前一年提升了22%。但售價難以等比提升,導致成員企業們的利潤大幅縮減了近八成,約1/4企業已經進入虧損。

減產、或是將生產外移,成了許多企業不得不採取的行動。除去較為穩定的製藥業,德國化學產業2022年的產量縮減了10%,是2008~2009年金融海嘯後首見的跌幅。

VCI認為,德國政府補貼能源價格的政策在規章限制下,難以達成救助企業度過難關的初衷目標。在經濟衰退的前景中,2023年的產量估計還會持續下滑。VCI呼籲,扶助化工業不只攸關35萬名雇員的福祉,也是推進氣候中和的重要一環。

製造業缺工嚴重,為德國經濟成長蒙上陰霾

確實,德國大約九成的生產製程需要化學產品。化工業苦苦掙扎,使得上游價值鏈分崩離析,下游廠商也面臨物料短缺的問題。

但德國製造業缺的不只是物料,也缺人才。

在歐洲四大經濟體中,德國缺工最為嚴重。德國慕尼黑ifo經濟研究所(ifo Institute)2022年夏天公布的普查結果顯示,近半數企業受缺工所苦。服務業受影響最大,54.2%企業有此難題。製造業也有44.5%受訪者表示自己人力不足。

廣告

這與人口老化的結構有關。嬰兒潮勞工逐漸退休、但新生代補充不足。先前的新冠疫情,不僅限制了移工流動,也鼓勵不少人提早退休、轉職,進一步縮減勞動力。

近來,不少烏克蘭難民留在德國就業,有助減緩缺工問題,但很難確定他們會停留多久。張智傑攝
近來,不少烏克蘭難民留在德國就業,有助減緩缺工問題,但很難確定他們會停留多久。張智傑攝

近來的烏克蘭難民有些幫助,但很難確定他們會在德國停留多久。專業認證體制嚴格,也限制了醫生、工程師等高技術勞工重操舊業。加上許多外國勞工的英文比德文流利,讓德國更難吸引、留住他們。

瑞銀集團(UBS)經濟學家胡夫納(Felix Huefner)認為,能源高價與高技術勞工不足,是德國工業成長的兩大阻礙。相較之下,人口結構較有利的法國未來生產力可能會更強。

企業ESG目標吸引人才,年輕世代連結感不可忽略

全球最大聚合物供應商之一、德國化工巨頭科思創(Covestro)商業長蘇智雅(Sucheta Govil)指出,不僅是近期,化工業數十年來一直面臨著在對的地方招募到對的人才的挑戰。

全球最大聚合物供應商之一、德國化工巨頭科思創(Covestro)商業長蘇智雅。張智傑攝
全球最大聚合物供應商之一、德國化工巨頭科思創(Covestro)商業長蘇智雅。張智傑攝

化學實驗室與廠房不比辦公室舒適,工作環境難免較為高壓,且彈性程度有限。疫情縱然加速了數位化,但要全靠遠距讓化工生產線運作仍有難度。要在高通膨、高利率的環境吸引遠地人才移居到廠區附近工作,也更加不容易。

不過,蘇智雅認為科思創有著幾項徵才的優勢。

首先,人們會想要為了良善的目標奉獻打拼。科思創自身的氣候中和目標是一個,科思創可以為無數廠商提供低碳、碳中和的材料是另一個。

在與客戶溝通中,蘇智雅觀察到企業們的永續目標愈來愈具野心。「大家想在一個永續的世界中成功營運下去。」她說,「如果世界分崩離析,你自己再成功也是沒有意義的。」

對個人來說,也是如此。蘇智雅相信,科思創要在2035年達成氣候中和的目標,吸引了許多人加入公司。在持續降低碳排量的實績支持下,科思創CEO施樂文(Markus Steilemann)已發下豪語,要成為業界內第一家達到營運面氣候中和的企業。

身為眾多廠商的聚合物供應商,科思創處於一個協助下游加速脫碳的有利位置。透過研發、提供低碳材料,讓員工們感到自己正在出力解決一個全球性的難題,並有機會帶來大規模的改善,也是一大吸引人才的動力。

第二,是長期經營與年輕世代的關係。以德國亞琛(Aachen)兩所大學的太陽能車計畫Sonnenwagen為例,科思創不僅是贊助商,也與學生一同測試適合太陽能載具的新原料。這支學生勁旅在多場國際太陽能車賽事中表現亮眼,間接向全球送出科思創耕耘減碳、綠化領域的訊號,形塑公司在科技創新的領導地位。

蘇智雅也提到,身為跨國企業,科思創可以在全球範圍徵才,也是鞏固高品質人才庫的一項關鍵。

科思創贊助德國亞琛2所大學的太陽能車計畫Sonnenwagen,也與學生一同測試合適的原料。圖取自team sonnenwagen Aachen
科思創贊助德國亞琛2所大學的太陽能車計畫Sonnenwagen,也與學生一同測試合適的原料。圖取自team sonnenwagen Aachen

生產最佳化,即時追蹤成本變化是基本功課

2019年加入科思創的蘇智雅,見證了公司走過新冠疫情、供應鏈擾動,俄烏戰爭以及能源危機的挑戰。她指出,要適應國際局勢的新常態,敏捷行動、靈活決策是關鍵。

例如,透過即時追蹤各種成本資訊,再考量人力、運輸等花費與便利性,來研擬要在哪些時候、在全球的哪個廠區生產最符合效益。以及這樣的生產決策是短期性的,或是中長期性的。進行決策及改採備案的速度必須快而靈活,不把任何環節視為理所當然。

加速轉向再生能源,以及持續提升製程效能,則是保持長期競爭力不可或缺的投資。

不過,如科思創這樣的跨國公司彈性行動的資源較多。對於組成德國經濟骨幹的諸多中小企業而言,就難以根據全球各地的成本與市場反應,彈性調整生產地點。要適應高能源價格的新常態,是艱難挑戰。

根據安侯建業(KPMG)2022年的全球CEO前瞻大調查,即便同意ESG目標帶來的財務益處,約5成CEO在經濟不確定性中,正在延緩或重新評估未來半年的ESG計畫。

但短期性的衝擊,也更突顯出長期性投資、完成能源轉型的必要性。受諸多不利因素影響,產業轉型腳步或許還不夠快,但化工業歷經這波波衝擊,至少已經確立必須邁向為全球降低碳排的遠程目標。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工業4.0還沒完,德國為何又追起工業5.0?
「週休3日」可行嗎?歐洲國家試驗縮減工時大成功,生活工作更平衡
永續也靠元宇宙?西門子在台灣啟動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