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新南向的算術
算術很重要,日前國民黨團指出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失敗,經濟部隨後以統計回應,經濟部這麼說:「從2016年推動新南向政策開始,對新南向國家出口金額,從2016年的592億美元,成長到2022年的969億美元,成長了377億美元,高達63%的成長率,換算新台幣約1.13兆元,這樣的成長幅度,卻被用徹底失敗來形容,明顯與實況不符…」
讀了這段文字,我們可能會被說服,心裡想近六年(2016~2022)對南向國家出口成長63%,很不錯呀。然而,與總出口及個別國家比一下,經濟部這段文字的說服力馬上就破功,因為同期間,台灣對全球總出口成長71%、對大陸及香港出口成長66%、對日本成長72%、對荷蘭成長98%,對美國也成長125%,這些數字都超過對南向國家的出口成長。
事實上,半個世紀以來,只要全球沒有發生經濟危機,出口向來是遞增的數列,無需政府著力,隨著自由貿易,外貿自然會擴張。長期以來,政府出口拓銷方案能帶動多大的出口動能?始終很難釐清,我們不能否認早年出口拓銷方案的提振效果,然而,我們也得承認,有時景氣循環的作用會比拓銷更有威力一些,因為自由貿易、市場經濟的力量遠超過政府的力量。
因此,官方在運用數據證明政策有效性時,要周延一點,否則適得其反,像這次原本要以出口成長說服大家,結果左比、右比,竟比總出口成長還來得低,也不如對主要國家的出口成長,這樣如何說服國人南向政策取得了什麼讓人嘆服的成就?
當然,政策的有效性未必要以數字呈現,因為數字在表達事實這件事上,有其極限,且虛實難辨,況且許多時候政策的執行,其效果需待數年才會出現,天底下少有立竿見影的政策。日後,若一定要用數字來證明政策的有效性,就得嚴謹一點,以數字穿鑿附會,吹噓政績,尤不可為。那些習慣摭取有利的數字陳述,而不經驗證者,遲早會陷入數字的網羅,對政府施政非僅無益,而且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