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2%的通膨警戒線,有邏輯嗎?

這些年常聽到2%的通膨警戒線,這是誰訂的?這條警戒線放諸四海皆準,衡諸百世不變嗎?當然不是!

1990年代我國通膨率的經建目標多在3%以上,例如1995~1997年依序是3.8%、3.6%、3.3%,政策目標之所以訂在這水準,是希望藉適度的通膨來活絡景氣,這樣的通膨率在那個年代叫溫和通膨,而擺在今天就得警戒,道理何在?

主計總處官員說,他們並沒有劃出一條通膨警戒線,同樣的,國發會昔日有通膨率經建目標,今日連目標都沒有了,遑論警戒線。那麼,這條警戒線是哪來的?據了解,2%的通膨目標是紐西蘭央行於1989年所提出來的,隨後各國相沿成習,因陋就簡,然而,各國發展階段不同,經濟處境各異,景氣冷熱有別,若不分時地一概以2%為目標並不合邏輯,若再引伸為警戒線,就更離譜了,想一想,2%有到要警戒的地步嗎?

美國首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Paul A. Samuelson)曾定義了三類通膨,第一是溫和通膨(moderate inflation),凡通膨率是個位數皆屬之,第二是急劇通膨(galloping inflation)通膨率達兩位數到三位數,第三是惡性通膨(hyperinflation),通膨率超過三位數,甚至達到百分之一百萬。以這個標準而言,自1985年二次石油危機結束以來,全球長期處於溫和通膨的環境,這30多年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幸福的時期。

以我國而言,1948年國共內戰,物價狂飆,雖經金圓券、銀圓券兩度貨幣改革仍無力回天,惡性通膨摧毀了經濟,也讓國民黨政府痛失江山。再如1974年石油危機,其慘烈雖未及1948年,但也讓台灣的通膨率飆至61%,這是今天我們很難想像的數字,彼時人心惶惶,可想而知。自2000年以來,自由貿易讓全球進入低通膨年代,日、港及台灣更經常出現通縮(deflation),去年俄烏戰爭推升了各國通膨率,惟與百年來野火燎原的通膨相比,依然是小巫見大巫。

通膨率警戒線該訂在哪裡?絕無四海一致的標準,百代不變的法則,東施效顰以2%做為通膨警戒線非僅不合邏輯,更缺少歷史觀。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台股基金夯 19檔淨值破百元
PCB廠創新局 攻半導體測試板
明年Q4龍潭廠正式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