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CRIF:謹慎看兩個「+1」國際現實 持續研發硬道理(3-3)

【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CRIF也特別指出,全球供應鏈的庫存調整雖然讓台灣產業嚐盡苦頭,不過也導引5000大企業對於庫存有更好的控制思維和策略。由於大部份產業供應鏈庫存調整已在2023年底結束,2024年前5個月上市公司32類產業中僅有電器電纜、鋼鐵、油電燃氣業、運動休閒4個產業營收衰退;若單看5月份營收則僅有玻璃陶瓷和鋼鐵產業營收衰退,顯示上市公司營運正漸好轉,也由於AI技術衍生的科技產品將陸續問世,也將帶來新的科技潮,研判2024年5000大企業的稅後純益總額可望回升。

有關全球供應鏈的持續調整,CRIF特別提兩大呼籲:

第一個是呼籲是台灣要謹慎看待「中國+1」和「台灣+1」的國際現實內涵。兩個加1都是主要經濟國家為了降低對中國和對台灣製造的倚賴,就近各國建立先進技術生產基地的策略,但長期演變可能導致先進技術和生產能力外流,台灣產業有被淘空的風險。今年前5個月台灣對外投資金額(不含中國大陸)高達133.74.億美元,創下歷年同期新高,顯示台灣正處於一個對外投資高峰。以此預估受到地緣政治的影響,2024年台灣對外投資金額可望輕易突破200億美元,再創一個對外投資新紀元。這種投資思維,其中就隱含了「台灣+1」的策略。因此「優先布局台灣」,絕對是台灣產業的核心思考。

第二個呼籲是「持續研發才是硬道理」。當今產業是一個依靠研發創新速度而生存的時代,任何產品生命週期會因為新的研發而縮短甚至被取代。CRIF統計5000大企業過去五年(2019-2023)的研發費用分別是5018億元、5716億元、6697億元、7575億元及7911億元,研發費用占比分別為2.63%、2.84%、2.81%、2.98%、3.40%,呈現穩定上升,但就研發費用成長率來看過去五年則分別為4.44%、13.95%、17.17%、12.70%、4.44%。很明顯的研發費用成長率在過去兩年呈現放緩,這是一個值得觀察的訊號。因為台灣是以出口為導向的海島型經濟,研發創新是經濟發展唯一的出路,5000大企業整體研發費用的不斷成長,代表台灣大型企業競爭力的能量,無論景氣好壞這也將是台灣大型企業在全球競爭中的底氣,是能夠在全球產業供應鏈中站穩核心供應商的最大優勢。